1940年7月5日,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团结到底》一文,其中有一个预言说:
“抗战的第四周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
这“一年”指的是1941年7月—1942年7月。
一年之后,毛主席的预言果然被事实充分验证。
一、八路军的军事压力达至顶峰。
1941—1942年,日军对华北的“扫荡”强度空前。日军在华北实施四轮“治安强化运动”,以“铁壁合围”“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系统地摧毁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如1942年5月,日军对冀中“五一大扫荡”,集结了5万兵力突袭,导致根据地80%区域沦陷,八路军减员率高达46.8%,群众伤亡数万人。同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反“扫荡”作战中牺牲,成为中共抗战期间殉国的最高将领。
为什么日军会空前“扫荡”华北八路军呢?
因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前不能前,后方也不能巩固,于是集中力量镇压敌后抗日武装。而八路军呢?此时还尚未完成反攻力量积累。
二、抗日根据地经济体系濒临崩溃。
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随后彻底断绝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弹药供给,全年仅拨付八路军子弹250万发,实际到位仅25万发。八路军被迫实行“一个弹壳换一粒子弹”政策,兵工厂用硝酸钾土法制造手榴弹,步枪严重短缺。
这时,日军强制推行“并村清野”,切断根据地粮食来源;还又封锁交通线,抗日根据地军民生存资源几近枯竭。经济封锁又叠加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晋察冀、晋绥等地区出现大面积饥荒,军民以树皮、草根充饥。毛泽东在1942年6月致周恩来电报中说:“华北华中斗争极紧张残酷,要熬今明两年须要极大牺牲,两年后如能保存现有军队(57万)的一半,便是胜利。”
此外,连有限的国际援助也完全断绝。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东顾;美英战略重心转向欧洲战场,对华援助仅支持国民党政权。中共不得不“自力更生”,经济上陷入绝对孤立状态。
三、政治环境极端恶化
首先是国民党势力妥协投降。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中,伏击新四军军部,导致九千余人仅两千人突围,副军长项英等遇害。国共关系进入空前的低谷。9月,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与日军签署《汾阳协定》,秘密接受日军任命和援助,停止抗日军事行动。矛盾激化,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临破裂,中共不得不同时应对日军“扫荡”与国民党军的进攻和摩擦。
内外矛盾叠加,形成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至暗时刻”。这些事实都证明毛主席一年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陈冠任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说:“毛主席的预言之所以成真,核心在于他穿透表象抓住了矛盾本质,他对中日矛盾进行动态的科学分析,从而准确预判了多重危机的集中爆发“。而毛主席的这一预见不仅为中共制定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生存策略提供依据,更彰显了主席高超的战略推演能力——从动态矛盾中预判危机,然后在绝境中指明‘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的唯一方法论,最终带领中共穿越黑暗迈向了反攻阶段。”这一过程也验证了毛主席在《团结到底》一文中所强调的“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真理。该书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也是继《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后的又一超级红色历史畅销书。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