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的古装历史剧常常描绘一些官员向皇帝上谏,揭露朝廷中的腐败与不法行为。历史上,这些官员属于一种特殊的角色——言官。虽然这些“打小报告”的人常常不被重视,但不可小觑他们的作用。
在古代封建官僚体系中,言官虽然品级较低,通常最高不过五品,按理说在众多高官中并不显赫。但他们却拥有巨大的权力,甚至连一品大员也会因为他们的权力而感到忌惮,不敢轻易得罪。
言官制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尤其是在明朝,这一制度展现得尤为典型。不同历史阶段的言官,职能与作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这种变化尤为显著。
最初,明朝的言官制度主要充当了朝廷的“清洁剂”角色。
与历代类似,明朝设立言官制度的初衷是让这些具有监察权力的官员,能在朝廷上起到“清洁剂”的作用,发现并揭发那些腐败不法的官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皇帝赋予了言官极大的权力。
然而,在古代,举报并非像今天这么简单,即使举报错误也不需要承担责任。古时,除了言官,其他官员如果举报同僚,就必须为自己的言辞负责。如果所举报属实,便可自我清白;但若内容不实,便可能被认定为污蔑同僚,不仅面临严重的惩罚,有时还会被冠上“朋党”的标签,断送仕途,甚至危及性命。而言官则拥有不同的特权,他们可以随意举报,皇帝设立这个职位的目的便是让他们监督朝政。即便面对一些昏庸的皇帝,言官依然有话语权。
例如,在明朝的万历皇帝时期,万历常常试图废除自己嫡长子的太子之位,而倾向于立宠妃的儿子为太子。当这一决定公开后,言官们纷纷上疏,坚决反对,主张要立嫡长子为太子,遵守封建礼法。然而,万历皇帝这一昏庸的皇帝,依旧固执己见,坚持立小儿子为太子。为了打压这些敢于直言的言官,他将他们全部处以廷杖刑,并用高官厚禄收买一部分大臣替他说话。然而,万历皇帝低估了言官们的决心。即便被廷杖处罚,他们依旧坚持立场,继续力劝皇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一事件最终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争国本”之事,言官们的坚持和反抗最终迫使万历皇帝妥协,立皇长子为太子。
这一事件揭示了明朝中后期言官制度的影响力。言官虽身居低位,但当他们团结一致时,便能产生不可小觑的力量。尽管言官个人力量有限,但团结后的集体力量却能对朝廷产生巨大影响。
在明朝初期,言官的风气最为正直,那时的皇帝大多英明,并能够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言官的忠言。明朝初期的政治清明,言官制度得到了有效发挥,言官们不仅维护了朝廷的廉洁,也促进了国家的治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特别是在嘉靖、隆庆和万历三位皇帝的治下,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嘉靖皇帝迷信道教,长期不理朝政,万历更是长期不上朝,关闭了朝会,只有隆庆尚能有所作为,但其统治时日短暂,未能有效扭转局势。
当皇帝不再理政,朝廷实权便由内阁辅臣与宦官掌控。这两股势力,依赖皇权而存在,实际上操控了中后期的政局。在此情况下,党派间为了争夺权力,纷纷拉拢言官成为自己阵营的喉舌。言官们成为了党派斗争的工具,利用自己的弹劾特权,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背后的势力发声。
然而,明朝中后期言官的堕落有其深刻的根源。虽然言官们拥有皇帝赋予的监察特权,权力看似庞大,但他们的职位品级最高不过五品,俸禄十分微薄。尤其是一些低品的言官,面对党派的金钱攻势,很容易被收买,成为各方势力的工具。这些言官最初因为坚守正义与职责,敢于揭发腐败官员,但由于得罪了许多人,遭遇打击报复,慢慢失去了最初的坚持。
例如,嘉靖皇帝时期,内阁首辅严嵩大权在握,尽管他贪污腐败,还与外敌勾结,朝中忠良之臣纷纷揭发他的罪行。尽管言官们提出谏言,但嘉靖却深信严嵩的辩解,不仅没有追究严嵩的罪行,反而将敢于进谏的言官们罢免,甚至将他们处死。
随着时光的推移,言官们渐渐放弃了最初的原则,他们与党派官员同流合污,朝廷的腐败进一步加剧。党派争斗激烈,官员们为权力争斗,而非为民众谋福祉。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的贬官。戚继光这一抗倭英雄因党派斗争被清算,导致倭寇再次祸害一方。
因此,从“清洁剂”到“腐蚀剂”,言官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转变对明朝政局的影响不可忽视。
结语:
言官制度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明朝从盛到衰的历史进程。当国家强盛、皇帝英明时,言官能够发挥其清正的作用;但当皇帝昏庸,国家走向衰败时,言官也逐渐蜕变,成为了党争和腐败的工具。明朝中后期言官的堕落,正是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的象征。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