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认知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认知偏差,那就是“失败者做什么都不对”。这种偏差在逻辑上称作“以果定因”。举个例子,假设有个从小成绩优秀的孩子,最终顺利考入了名牌大学,但他身边的邻居小伙伴,虽然仅仅是高中或者大专毕业,却赚得比他还多。于是,大家就开始嘲笑这个学霸,觉得他读书有什么用呢?
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受害者。因为他的结局是乌江自刎,天下争霸失败,所以很多人认为他在很多行为和选择上都是错误的。比如,他把职场小白韩信提拔为独立领兵的将领,很多人认为这是对人才的错误判断;又比如,他在鸿门宴中没有毫不犹豫地杀了刘邦,反而被批评为“妇人之仁”;再比如,他在关中分封诸侯,这被认为是历史的倒退;而他未能完全信任范增,这又被批评为用人不疑……甚至他的死亡方式也被讥讽为“逆商不高”。这些评价看似合乎逻辑,但它们往往忽略了当时特定背景下项羽的难题。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过于苛责和讽刺那些社会中存在的“笑贫不笑娼”的行为和思想,事实上,这些扭曲和错误的价值观,正是无数人,包括我们自己,日积月累形成的。
实际上,历史和生活的真相是,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在每个特定的环境中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结局。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历史事件——鸿门宴,常常被误解和固化。几乎每个人都从上帝视角看待历史,认为项羽当时应该杀了刘邦,这样就可以避免刘邦与他争天下,最终一统天下。可是真的就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来理清鸿门宴发生前后的整个逻辑。秦末,天下大乱,烽火四起,反秦的各路势力纷纷举起了反旗。然而,尽管大秦帝国已濒临灭亡,但它并非软弱无力。名将章邯带领秦军,以刑徒为兵力,成功击退了各路诸侯的进攻。比如项梁,项羽的叔叔,他便在定陶之战中丧命,赵国复辟势力也在巨鹿一带被秦军压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楚怀王熊心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他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救赵,另一路西进灭秦。楚怀王熊心原是楚国王室后裔,楚国灭亡后,他一度沦为放羊娃。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反秦,楚国旗帜逐渐声势浩大,吸引了许多楚国旧贵族加入,其中包括范增等人。然而,这些楚国遗老往往精于权谋,他们决定让熊心担任楚怀王及天下共主,而将项羽置于从属地位。
此时,熊心北上救赵,西进灭秦的策略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暗藏心机。救赵任务艰巨,但不去做将失去支持,而西进灭秦的任务较为简单,主力秦军已在北方作战,灭秦任务几乎是摘取“低垂的果实”。这一任务便交给了刘邦,原始兵力仅有几千人,风险极低,收益却能确保。
为了显得公正,楚怀王熊心宣布“先入关中者,王之”,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暗藏陷阱。项羽被迫北上救赵,却因策略上的安排,使其处于劣势,而刘邦则轻松进入关中。楚怀王熊心的这一做法,显然充满了算计,让项羽在政治上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困境。
当项羽带领的军队到达巨鹿时,熊心的亲信宋义和范增通过一系列手段限制了项羽的权力,甚至通过部署与项羽并无直接关系的行动来“压制”项羽的独立性。项羽果断发动兵变,斩杀宋义父子,重新掌握了兵权,接着展开了震古烁今的巨鹿之战。
随着巨鹿一战的胜利,项羽赢得了声望,而刘邦则一边妥善处理“抢占”关中的问题,一边采取了截断项羽入关的策略。刘邦甚至挖掘黄河渡口,阻止司马懿的祖先司马卬的通行,确保了自己在关中的胜利。
不过,刘邦入关后的第一个举动却是抢劫,包括财富和美女。虽然他在后期努力修正形象,宣扬自己“约法三章”,但这些行为仍让他看起来不像项羽那样高尚。刘邦的确成功进入了关中,但也在盗取秦国资源后清醒过来,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然而,在面对项羽的强大压力时,刘邦并没有急于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巧妙的手段,最终在鸿门宴上成功摆脱了项羽的杀害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