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一直在提醒大家,平时多花时间学习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千万不要总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四处参与无意义的争吵。面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和人,不要仅仅凭借情绪就开始指责,这样做毫无价值,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最后在别人创造的虚幻世界里迷失方向。比如,有些人把历史当成爽文来看,还不如去看那些低俗的娱乐节目,至少能获得一些短暂的乐趣。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历史人物是范增。为什么范增这么有名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楚霸王项羽的缘故!后人普遍认为项羽失去天下,是因为他没有听范增的建议,就如刘邦所说:“项羽有范增,却没有听从他,这也成为了我打败他的原因。”因此,很多人认为项羽的失败全是因为他没有采纳范增的意见。然而,为什么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没人去深究过。
类似的问题,历史上也经常出现在袁绍身上。每当提到袁绍失败,大家都说他因为没听沮授、田丰等人的建议而败给了曹操。要正确理解这种情况,如果历史的成败真的这么简单,那历史和生活就不会那么复杂。项羽、袁绍这些人并非傻子,他们为什么不听某些谋士的建议呢?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我们才会发现,很多时候换作是你,可能也不会听从某些人的意见。这才是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
有些朋友的思辨能力实在太差,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全凭自己的好恶,缺乏深入思考,怎么可能会有所进步呢?
今天,我们来客观地了解一下范增这个人,看看能否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范增来自居鄛,他平时在家里经常为别人出谋划策,堪称民间的智多星。那么,他是何时登上历史舞台的呢?那是在陈胜兵败后,陈胜的部下内部发生了争斗,各自希望能继承陈胜的政治遗产。陵县人秦嘉立景驹为首,广陵县人召平以陈胜的名义立项梁为楚王。项梁顺利北上,迅速击败秦嘉和景驹,成为反秦的领袖。但当时反秦的力量十分零散,因此在薛地举行了一个盟友会议,历史上被称为“薛地会议”。范增正是在这个时候,从自己的家乡居鄛赶来投奔项梁。那时,范增已经70岁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范增当时已经70岁了,而楚国被秦国灭亡才大约14年。换句话说,范增当时大约50多岁,那么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当时真的是楚国的普通百姓吗?范增的政治身份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地思考。
第二个问题,薛地会议时,反秦大军已经起义一年,六国纷纷恢复,楚地各地也充斥着反秦队伍。然而,范增一直没有什么动静。为什么其他人都起义反秦了,范增却一直默不作声?为什么他非得等到项梁成为反秦的领袖后,才决定去投奔呢?如果你真是卧龙凤雏,为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后才出山?你是想等一切确定后再去投效吗?这种“看菜下饭”的做法不免让人质疑,尤其是考虑到他后来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尽心辅佐项梁?
范增到薛地后,凭借楚国老臣的身份和一口巧嘴,成功说服项梁立楚国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这一决定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曾提出质疑:既然已经有楚王后裔景驹,为什么就不能服众呢?为什么还需要再立熊心?为什么范增推崇熊心,却没有在政治上体现出强烈的号召力或抱负?
不久后,项梁战死,项羽的军权被削弱。范增作为楚国遗老,并未做出有效的政治辅佐。项羽虽然最终以北上救赵为契机夺回了军权,但在此期间,范增做了些什么?在项羽和项家军遭遇困难时,范增的作用并不明显。
后世许多人质疑范增的真正作用,甚至认为他并不像他所声称的那样具备超凡的政治眼光。例如,洪迈在评价范增时提到,他并不认为范增是“人杰”,因为他不仅支持了项羽的错误决策,还未能在关键时刻坚持正义,甚至放任了项羽做出错误的政治选择。
总的来说,范增在历史中的地位远没有影视剧和某些传说中那么光辉。他的确有一些聪明的计策,但也有不少误判和失策。最终,这些缺陷成了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遗憾。如果你是项羽,面对一个没有坚定政治立场、总是根据局势调整立场的谋士,是否愿意全力信任他呢?许多历史上的君主并不会容忍这种多变和缺乏忠诚的谋士,项羽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最终失去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