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910年,年仅17岁的毛主席在告别家乡、离开父母时所写的誓言。他心中已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决心走出大山,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
然而,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却并不支持他的决定。在当时的传统观念里,长子应该留在家中继承家业,照顾父母和弟妹。毛顺生希望毛主席能够留在家中,一起管理家务,并且维持家族的经济生计。但幸运的是,毛主席的老师,韶山地区的学者毛宇居对毛主席的决心深感欣赏,并专门劝说毛顺生:“你家的孩子注定有大作为,不应再局限于这片小小的山村。”毛宇居的眼光确实非常独到,但谁也无法预料,毛主席日后的成就,真的是震天动地。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顾名思义,韶山冲是由于附近河流冲刷形成的平原,四周被山脉环绕,环境优美。毛主席出生时,家境较为富裕,父亲毛顺生勤劳耕作,虽然在动荡的年代里家道并不宽裕,但凭借几十亩良田勉强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毛家是一个大家庭,除了毛主席,毛顺生和妻子文素勤还养育了毛泽民、毛泽覃等兄弟姐妹。家里虽不算富裕,但勉强够温饱。作为家中的长子,毛主席自小便被父亲寄予厚望。尽管家里并不宽裕,毛顺生还是想尽办法供毛主席读书。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有机会与毛宇居先生结缘。
1906年,毛顺生得知毛宇居回乡开办私塾后,便把毛主席送到了井湾里的私塾,拜在毛宇居门下。毛宇居并非普通的书生,他早年曾在光绪年间以学问闻名,后来又在川东做过生意,还曾参军,阅历丰富,堪称文武双全。他的开阔眼界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对毛主席影响深远。与那些死板的学究不同,毛宇居非常欣赏那些活泼、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而毛主席正是其中之一。
年轻的毛主席,虽然聪明好学,但也有着调皮捣蛋的天性。除了学业,他常常与同学一起下河摸鱼,爬山捉鸟,充满了活力。记得在1904年的春天,毛主席在周春培老师的私塾中上课时,趁老师外出,竟然带领同学们去游泳。周老师发现后大怒,准备对毛主席惩罚,然而毛主席却用《论语》中的话机智回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他用孔子的原话证明自己游泳是“合适的”,反而把老师说得哑口无言。
在毛宇居的私塾中,毛主席也从不按常规出牌。有一次,毛宇居布置作业后出门办事,毛主席立即溜到院子里,爬上了一棵结满栗子的树,开始采摘果子。当毛宇居回来时,看到毛主席竟然背着书包摘了满满一袋栗子,便惊讶于他的顽皮。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毛主席不仅自己吃,还把这些果子分给了同学们,甚至还特意给老师带来了几个新鲜的栗子。毛宇居气笑了,但也被毛主席的机灵和诚恳打动。
他笑着问毛主席:“你为什么不在学堂读书,反而跑到树上去?”毛主席回答道:“屋里闷热,让人昏昏欲睡,不如外面的空气清新,能让人精神焕发,身心愉悦。”听完这个回答,毛宇居很有兴趣,便提议:“既然如此,来试试在井旁作诗吧,如果你能做得好,我就不罚你了。”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走到井边,沉思片刻,便吟出了一首诗: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这首诗虽显稚嫩,但其中的立意和文采,已经初见毛主席才俊的风采。毛宇居听后十分震撼,心想这个孩子日后必定会有所成就。毛宇居对毛主席的期望非常高,认为他有继承自己衣钵的潜力。因此,他对毛主席要求格外严格,不仅在学术上指导,更不遗余力地教导他如何做人,尤其在文学方面,毛主席的才华逐渐显露。毛宇居的藏书,也成为毛主席学习的重要资源。
然而,1907年,毛主席由于家中的变故不得不中断学业。毛宇居依旧允许他随时来听课并借阅藏书,这段时间无疑为毛主席后来的思想与文化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后来时局动荡,二人难以再见面,但那份师生情谊始终未曾改变。毛主席的母亲去世后,毛宇居先生还帮助处理了她的后事。
1907年,毛主席的家庭经历了一次重大打击,由于毛家管理不善,一次账目出错,粮商趁机低价收购了家里的粮食,家中顿时陷入困境。为了弥补亏空,毛主席不得不放下书本,开始参与家庭劳作,帮助父亲经营。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依然坚守责任,白天干活,晚上挑灯算账,力求把家里的生意理顺。
然而,毛主席的善良和对穷人深切的同情,也给父亲带来了困扰。在一次收债的任务中,毛主席发现很多穷人家境困苦,心生不忍,他决定放过这些贫苦百姓,不再收债。这一行为让毛顺生怒不可遏,父子之间的分歧加深。毛主席并没有反抗,默默承受着父亲的责骂,因为他理解父亲的苦衷。然而,尽管父亲愤怒,但毛主席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深知自己想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命运,更是整个社会的命运。
毛顺生虽想让毛主席成熟一些,学会现实生活中的艰辛,但他没有想到,毛主席最终的志向,早已超越了父亲的期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家庭责任和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