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并且随着后金长期在辽东与明军的拉锯战,明朝的财政状况越来越紧张。朝廷本身代表着地主官僚的利益,而无论哪个皇帝,都很难从这些官僚阶层手中强行拿到钱去支持战争。于是,政府只能不断加重对底层百姓的税收负担,然而由于官员层级繁多,中间环节复杂,资金往往经过多次周转才能到达需要的地方,官员们的腐败行为也让这些资金最终缩水。结果,尽管税收不断加重,收效甚微,社会矛盾积累,最后还是爆发了农民起义。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皇帝已经无法有效控制文官群体。甚至出现了像朱佑樘这样的皇帝,对文官唯命是从,最终导致文官群体权力过大,甚至影响到皇帝的生死。天启年间,天启帝最大的优点就是耐心,他用人巧妙,能够利用魏忠贤等人执行自己的计划,尽管他的统治时间短暂,但内政方面的布局还算有一些效果。与之相比,崇祯帝则显得薄情寡义,一旦大臣们看透了他的为人,能够独当一面的能臣并未得到重用,反而是那些拍马溜须的人占据了上风。最终,这样的政治环境不仅让文官感到不满,武将的支持也逐渐消失,甚至文臣都能成为替罪羊。面对这样的局面,哪有哪个武将会拼尽全力去效忠?
明末的政治局面原本是一种三足鼎立的格局,皇帝、宦官和文官集团之间相互制约。然而,崇祯帝在清除魏忠贤、铲除阉党后,并没有寻求其他势力的支持,结果朝廷的局面变成了单打独斗,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局面。外戚、宦官、勋贵和武将等势力,尽管有时会被扶持起来,但崇祯并未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势力,反而只能通过罢免和杀戮来应对问题。虽然他看似很努力,但实际上却让明朝逐渐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魏忠贤虽然是一个贪官,进行着卖官鬻爵的勾当,但他代表的并不仅仅是阉党势力,他的权力源自于皇帝本身。实际上,魏忠贤的倒台意味着皇帝自己的权力也受到了削弱,文官集团则趁机架空了皇权。随着阉党的消失,明朝的外戚、宗室、宦官和皇帝等势力也被彻底斗垮,留下了一个空壳般的皇帝。魏忠贤虽然在任内苛待中高层,但他和百姓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实际上,他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工具罢了。魏忠贤倒台后,崇祯不得不亲自出马,处理朝中事务,这使得崇祯开始与大臣产生严重矛盾。原本大臣们还在与宦官斗争,结果宦官倒台后,他们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崇祯帝本人。魏忠贤的倒台,迅速恶化了明朝的政局,虽然历史上许多电视剧把魏忠贤塑造成反派,但实际上,他的倒台暴露了朝廷中更深层次的危机。魏忠贤也许是一个贪婪的官员,但他留给崇祯帝的,却是少数几位能臣和一些翻盘的可能性。
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采取了募兵制,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滑,而朝廷打仗所需的资金也不断缩水。与此同时,明末的官僚贵族贪污腐败,天灾不断,导致税收难以为继,战斗力的下降成为明朝难以避免的结果。再加上,朝廷逐渐由文官主导,思想也变得愈加保守,导致新一代的军事人才逐渐缺乏,无法再出现像徐达、常遇春、蓝玉那样的优秀将领。明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叠加而成的,最终导致了这个王朝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