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649年即位,治理了三十四年。李治在位期间,展现出了杰出的政绩,他先后征服了西突厥、百济和高句丽,极大地扩展了唐朝的疆域。内政上,他勤政爱民,推行轻徭薄赋,百姓安宁,且延续了贞观之治的风范,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永徽之治”。
然而,李治的统治并非没有争议,特别是在他后期的治理中,皇后武则天逐渐加大对朝政的干预,侵蚀了皇权,最终使得李治的皇位名存实亡。李治被批评为软弱和懦弱,那么,李治究竟是如何被武则天一步步架空的呢?他们从初期的政治盟友,如何走向分道扬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享年58岁。在李世民临终时,他特别托付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为李治的辅政大臣,还对李治说道:“有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你即位后不必忧虑。”仅五天后的6月1日,李治即位成为唐高宗,不久后便任命了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褚遂良与他一同辅佐朝政。
李世民之所以高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不仅仅因为他们的能力出众,更因为他们背后强大的政治势力,特别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出身于鲜卑贵族家庭,其父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唐朝虽为汉族政权,但其统治阶级深受鲜卑影响。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自小相识,二人关系深厚,李世民还曾迎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为后。长孙无忌在唐朝初期是举足轻重的权臣,关陇集团的领袖,深得李世民的宠信。
褚遂良同样出自名门,他的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褚遂良在贞观年间逐渐得到了重用,被李世民任命为中书令,主理朝政。显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凭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权力交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治继位后对二人极为尊敬,尤其是长孙无忌,他以国舅身份辅佐政务,权势如日中天。
然而,随着653年房遗爱谋反案的爆发,长孙无忌的权力进一步膨胀,房玄龄旧势力的成员被一一清除,李治逐渐意识到关陇集团的势力已经无可匹敌,连王皇后也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因此,李治开始寻求其他势力来制衡关陇集团。
在李治还是太子时,他便与大他四岁的武则天有过私交,太宗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依照宫廷惯例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651年,李治运作下,武则天重回宫中。武则天出身商贾之家,其父武士彟曾资助李渊起义,唐朝建立后,武士彟官至工部尚书,然而武则天与关陇集团没有任何联系。武则天的背景决定了她和关陇集团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政治差异。
李治扶持武则天,显然是为了显示唐朝政治的转向,想要平衡关陇集团的势力。655年,在军方支持下,李治废除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迅速集结庶族地主力量,与关陇集团展开激烈斗争。李治虽然支持武则天,但因缺乏政治手腕,未能有效平衡两派势力。658年,褚遂良被贬死于越南,而长孙无忌在一年的时间后被迫自杀。关陇集团彻底被打垮,武则天逐步掌控了朝政。
但长孙无忌的倒台并没有带来长期的稳定,相反,武则天展现出了比长孙无忌更为深沉的权力野心。李治本人的优柔寡断,使得他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武则天最终完全掌握了权力。李治的后悔与痛苦难以挽回,674年,他为长孙无忌平反,却只能在晚年悔恨中度过。李治的软弱与无力,最终导致了李唐江山的旁落。
李治的身体状况日益严重,到了660年,他便开始出现严重的身体问题,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无法继续处理政务。李治的健康问题使得他不得不将更多的政务交给武则天。武则天聪明机敏,擅长处理政务,李治对她的信任逐渐加深。664年,武则天开始全面掌控朝政。674年,武则天正式被尊为天后,与李治并列为天皇。
李治的健康状况恶化,无法继续干预政事,甚至有意让位给武则天。然而,武则天此时已控制了整个政权。675年,李治失去了太子李弘,悲痛欲绝的他最终未能反击武则天的权力膨胀。李治的身体在持续衰退,他的政权逐渐成为了空有名号的虚位君主。最终,李治于684年去世。
武则天能够成功掌权的关键,除了她自身的才智与深谋远虑外,还在于李治自身缺乏果断与坚韧的性格。李治的退让为武则天提供了上位的机会,最终这位女性成功颠覆了李唐的皇权,成就了她自己独特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