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初,刘伯承开始筹划在日军重要运输线邯长公路上进行作战。他的主要计划是首先让385旅攻击黎城,吸引驻守潞城的日军前来增援,而后由386旅在敌军增援途中发动伏击。
这一天,刘伯承接到386旅旅长陈赓关于在神头岭伏击敌军的作战计划后,特意前往旅里与陈赓及其他干部讨论进一步的行动细节。此时,陈赓正召集各营以上干部开会,布置作战任务。
与上次不同,这次刘伯承一到会场便没有表现出热烈的讨论,而是严肃地开口对陈赓说:“神头岭是岭不是沟,这场伏击战真的能打吗?” 刘伯承这番话的背后,实际上是他根据师侦察科的勘察结果,意识到神头岭并不适合作为伏击地点。
经过侦察,刘伯承发现神头岭的地形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适合伏击。过去进行伏击时,常选取的是两侧为山崖、中间为沟壑的地形,便于将敌军包围和打击。但神头岭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原本在地图上看起来像是一条狭长的山沟,实际考察后却发现是建在山岭上的道路。两侧是开阔的平地,完全没有任何天然的地形优势。因此,刘伯承决定再度亲自询问陈赓的打算。
陈赓听后并未惊讶,直接回应道:“我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但旅里已经统一了意见,决定在神头岭进行伏击。” 刘伯承听后,显得有些急切,他暂停了会议,继续追问:“这么打,有把握吗?地形真的经过充分勘察了吗?”
陈赓耐心地解释道,虽然神头岭的地形确实不理想,但他早已经带人进行过实地勘察,并且得出结论:尽管如此,旅里的统一意见是,选择这里反而更有保障。他解释了四个主要理由:
首先,尽管神头岭两侧是光秃的山梁,但路两旁却有许多国民党留下的废弃工事,这些工事为我军提供了理想的隐蔽位置,足以用来设置伏兵。
其次,正因为敌人也知道这里并非理想的伏击地点,可能会产生疏忽,他们在这里的警惕性会大大降低。因此,我军正是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决定在此埋伏,出其不意地攻击。
第三,尽管神头岭的道路较窄,不便展开大规模作战,但如果日军的队伍庞大,同样也难以在狭窄的地形上展开。占据有利地形后,能以灵活的战术压制敌人。
第四,情报显示,潞城日军的兵力已增至3000多人,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我军可能会处于劣势。然而,可以通过派出一支小分队绕到潞城背后,打击敌人,扰乱其增援计划,从而降低敌人的兵力投入。
陈赓详细阐述这些策略后,刘伯承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陈赓和在场的干部们说:“陈赓考虑的,正是我想要讲的,咱们的想法完全一致。”
刘伯承进一步指出:“没有哪个地方总是能找到理想的伏击地,敌人已经多次经过这里,肯定放松了警惕。我们正是利用这一点,要反其道而行之。况且,工事可以藏得非常好,一些小型的藏匿点完全可以隐藏一个班,夜间一旦设伏,敌人进来就能被困住。” 刘伯承强调,此外,我们可以先用一个连的力量在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这样就能让敌人产生恐慌,撤回一部分增援,从而增加我军的胜算。
不久,神头岭伏击战的作战计划迅速上报至八路军总部。刘伯承亲自致电朱德和彭德怀,汇报作战构想,并得到了两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事实证明,神头岭伏击战在陈赓的掌控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战斗打响后,日军完全没有预料到我军会选择这个地方设伏,毫无准备的他们迅速陷入混乱。我军以猛烈的炮火和手榴弹猛攻,敌人很快就被打倒,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经过短短几个小时的战斗,至下午四点时战斗结束,我军以240人的伤亡代价,歼灭了1500余名日军,缴获了550余支长枪和手枪。
战斗过程中,敌军的骡马受到惊吓,四散逃窜,我军最终收拢了600余匹骡马,并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这一战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场经典胜利,不仅极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也极大鼓舞了我军的战斗信心,为后续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