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赵都邯郸最初并不属于赵国,且不是晋国的封地。邯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邯郸邑是商王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并解决当时严峻的局势,实施了分封制,将商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地,建立了邶国,继续管理殷商的余民。这个举措让殷民感到高兴,暂时接受了新兴的周朝。邯郸邑就在这时划归邶国,成为了武庚的封地。
但周武王深知武庚并未完全心悦诚服,为了防止他叛变,同时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周武王在殷都朝歌周围建立了三个诸侯国,且将自己的兄弟任命为其管理者。于是,他分别将三弟管叔封于朝歌以东的卫国(管国)、五弟蔡叔封于朝歌西南的鄘国(蔡国)、八弟霍叔封于朝歌北方的北邶国(霍国),这三个新建立的国家和朝歌地区共同成为对武庚的监视力量,也被称为“三监”。
然而,随着周公旦代理政权,周朝对武庚的控制变得更加严格,最终,武庚发动叛乱,这一事件被称为“三监之乱”。虽然叛乱很快被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位兄弟或被杀,或被流放,商王之子也在叛乱中丧命。原本的邶、鄘、卫三监之国被废除,相关土地被重新划归给康叔建立的卫国。
进入春秋时期后,由于卫国的内政腐化,邯郸邑及周围地区先后被逐渐强大的戎狄所占领,甚至统治了该地区四十多年。直到晋国崛起并击败戎狄,邯郸邑才重新归入中原,并逐渐发展为晋国的重要重镇。
此时,晋国的赵氏家族在中原的中牟地区扎根,成为了晋国的强大力量。据《吕氏春秋》记载,晋国赵氏的第七任宗主赵襄子曾担任过中牟令。晋国的赵襄子在《韩非子》中的记载中提到:“中牟,晋国之股肱,邯郸之肩髀。”这表明中牟和邯郸两地的重要性在晋国的战略布局中居于前列。
赵氏家族的掌控逐渐将邯郸邑纳入了其私人领地,而赵氏家族的支脉族人赵午成为了邯郸邑的首任大夫,这也使得邯郸成为赵国早期的一个重要据点。然而,相较于中牟的地位,邯郸的战略地位似乎略显次要。
当赵国成为诸侯后,为何决定将都城从较为安全的中牟迁至距离魏国边境的邯郸呢?关键原因在于赵国的中原争霸之心,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原的核心地带,成为了赵国实现霸业的战略必选之地。同时,赵国迁都的原因也和魏国的日益强大相关。当时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凭借改革魏国逐渐强盛,开始向外扩张,对赵国的压制愈加明显。
魏文侯占领了赵国周边的一些土地,并在中牟附近建立了邺县,进一步限制了赵国的活动空间。魏国的扩张和不断的敌对行为使赵国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选择迁都邯郸以实现更好的地理布局。通过迁都邯郸,赵国不仅有机会在中原争霸中占得一席之地,还能够突破魏国的封锁。
在经历几次迁都后,赵国终于在公元前386年正式将都城迁至邯郸,并且这一迁都决定为赵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赵国在随后经历了许多波折,但邯郸一直是赵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直到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攻克。
晋阳作为赵国的早期重要城池,虽然具备较为坚固的防御优势,但因其远离中原的中心,无法满足赵国日益扩展的雄心。因此,邯郸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赵国最终的选择。而在赵国逐步强盛的过程中,邯郸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成为赵国参与中原争霸的核心区域。
总结来说,赵国选择将都城迁至邯郸的决策既是赵国长远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应对魏国日益强大的必要之举。邯郸作为赵国的最后都城,在赵国的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直到秦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最终摧毁了赵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