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王朝》这部剧中,有一段关于康熙帝北巡盛京时,周培公献上《大清地图》的情节,十分精彩引人入胜。故事讲述了被贬为盛京提督的周培公,在寒冷的边陲地区历经十年,翻阅了大量史籍和资料,终于完成了清朝最大、最全的地图——《皇舆全图》。尽管他身处偏远地区,但依然没有懈怠,默默为康熙帝做了一件大事。那么,周培公为何要绘制这样一幅地图呢?
周培公的动机很简单,他希望通过这幅地图,让康熙帝清晰地认识到时局的变化,并提醒康熙,台湾的郑氏政权不过是清朝的一块小疮疤,真正的威胁来自蒙古的葛尔丹。趁着三藩之乱,葛尔丹正在悄悄统一蒙古,逐步向中原扩张,未来与清朝争夺疆土的势力,必然是葛尔丹。然而,要平定葛尔丹,首先必须解决台湾的问题,因为台湾的郑氏水师常年袭扰清朝东南沿海,而东南地区又是清朝的财源所在,是天下粮仓。一旦东南有变,必然影响北方的征战。周培公临终时,甚至亲自推荐了姚启圣,作为收复台湾的关键人物。可以说,周培公为清朝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这段情节确实让人热血沸腾,周培公对局势深刻的分析、对康熙帝的真情流露,以及他对大清未来精心的谋划,都让人肃然起敬。许多人通过这部剧才了解到《皇舆全图》的存在,然而,这一切是否真实呢?
事实上,康熙帝早在1683年就已完成台湾的收复,而周培公去世的时间是1701年。也就是说,在康熙完成收复台湾的18年后,周培公才去世。显然,他在临终时推荐姚启圣作为攻台主帅的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符,时间上存在明显的错位。
《皇舆全图》的绘制采用了经纬度划分方式,考虑到清朝疆域辽阔,涉及到大量的地理测量和天文观测,才能精确定位每一个经纬度。以紫禁城为起点,这幅地图无论在清朝,还是在当时的亚洲乃至全球的制图史上,都堪称一项划时代的创举。要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结合先进的测绘技术和仪器,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以周培公当时的地位与资源,绝无可能组织如此庞大的工程。那么,究竟是谁完成了这幅历史性的地图呢?
事实上,只有康熙帝,才能整合起完成这一庞大工程所需的所有资源。康熙不仅要应对西北的叛乱,还需要应对来自北方沙俄的军事压力,维护清朝的疆域完整。因此,他决定制定一张清朝的疆域地图,以便更加精准地界定两国边界。然而,当时清朝的技术能力尚不足以绘制如此精确的地图。恰逢欧洲的工业革命,科技发展迅速,地图绘制领域已经出现了成熟的技术。康熙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康熙便借此机会,利用传教士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大量的本土技术人员,并从西方购买了大量测绘仪器。于是,《皇舆全图》的绘制工作于1708年正式启动,而此时,周培公已经去世七年。
那么,传教士为何要参与这项工作呢?作为传教士,他们需要广泛传播西方的理念与信仰,因此有着更深入了解中国的需求。借助绘制地图的机会,传教士们不仅能在中国各地进行考察,也能为自己的使命提供支持。康熙与这些传教士相互合作,互利互惠,最终促成了《皇舆全图》的诞生。
经过十年的实地测绘,《皇舆全图》终于初具规模,除了全面展示清朝疆域外,还包括28幅省区地图。此后,地图的范围继续扩展,最终形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准噶尔和西南地区在当时尚未完全纳入清朝版图,地图上的这些地区依然是空白,直到乾隆帝平定这些地区后,地图才得以增补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