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但那个时候仅限于“文科”考试,选拔的全是文官。直到百年后的唐朝,女皇武则天才开设了武科,用以选拔武将。然而,武科的社会地位远不如文科。以文科为例,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都会刻在“进士题名碑”上,且这些记录会保存下来,而武科则没有如此待遇,既没有题名碑,也没有专门记载的书籍。今天,我们要聊的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的故事。
古代的武状元考试是怎样进行的呢?当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她感觉部分李唐的武将难以掌控,为了培养自己的支持力量,她下令设立了武科考试。这个武举考试包含七个科目,每个科目都有明确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新唐书·选举志》和《通典·选举》来了解这些内容。第一科是“长垛”,即远距离徒步射箭,考试者需在布帛上射五个圆弧,距离为三百零五步,使用六钱重的箭,持一石弓。第二科是“马射”,考核骑马射箭,堆土为垛,垛上放两张鹿皮,距离为五寸高三寸。应试者需使用七斗以上的弓,在马背上进行射箭。第三科是“马枪”,考核骑马用长矛挑刺,制作四个木人,木人头部是二寸五分的木块。考生骑马使用一丈八尺长、重八斤的长枪来刺中木人。第四科是“步射穿札”,即射箭必须穿透铠甲。第五科是“翘关”,即举重。第六科是“负重”,即背负五斛米行走二十步。第七科是“才貌”,要求身高六尺以上,言谈流利。前三项是评定优劣的关键标准,若全部达到优秀即为上等;后四项只需达标即可。
清朝末期,随着清政府的腐败,最后一位武状元也诞生了。从唐朝武则天开设武科到清朝光绪皇帝废除武举,武科的选拔制度已经持续了千余年。大约有274位武状元留名,其中张三甲就是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会感到熟悉,张三甲的名气在当时的确很大。
张三甲(1876-1898),字鼎臣,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武术家庭。由于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三甲”。他的父亲和爷爷都从事武术,且具有相当的武艺。张三甲的爷爷年轻时流浪,遇到一位武艺高强的师傅,向其学习后,回家刻苦练习,渐渐成为地方上有名的武术高手,并开设武馆。张三甲从小便表现出极高的武术天赋,7岁便学会了不少招数。到了16岁,他已经是个身材魁梧的青年,习得了众家武艺,拜了红拳名师安万杰和武术大家杨国昌为师,武艺日渐精进。张三甲的刀法出神入化,骑马射箭更是百发百中。杨国昌非常喜爱这个徒弟,并常夸奖他:“吾弟子盈门,唯有三甲罕见也。”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光绪丁酉年,张三甲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为武举人。第二年,他进入京城参加武科会试,弓、箭、刀、石等每一科都位列榜首。殿试时,他舞动一把90公斤重的大刀,刀光闪闪,让光绪皇帝大为赞赏,最终选中他为武状元,并任命他为御前侍卫。张三甲入宫后,尽管在宫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他非常想念家人,于是请求告假回河南。在回家期间,他与霍元甲切磋武艺,霍元甲虽知张三甲武艺高强,但依然不敢轻敌。三招过后,霍元甲深感无力,只得认输。
张三甲与霍元甲的比武事宜很快传遍四方,使得张三甲的名气更加响亮。然而,这些成就并未让张三甲感到欣慰,清朝末期国家的腐朽让他愈发焦虑。尽管拥有一身的武艺,却无法抵御外患,心情十分沉重。逐渐地,他因忧虑过度而身体垮掉。回家一个月后,他因病去世,年仅22岁。
四年后,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武科也随之被废除。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举,并在圣谕中明确指出:“武举本是沿袭旧制,但所学之技能与兵事已无关联,今天实施已无意义。”张三甲因此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尽管武举制度有其历史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火器广泛应用之后,它逐渐不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成为了推动这一改革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