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期,天下动荡,陈胜与吴广率先举起反抗大旗,点燃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起义。随着秦朝的灭亡,原山东六国的贵族后裔纷纷起而割据一方,加入了这场大规模的变局之中。此时,最为雄势强大的莫过于项家叔侄。项梁去世后,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接过了楚军的指挥权,带领这支军队横扫四方,征讨各路诸侯,最终杀死了义帝,自己称帝为霸王。
尽管项羽在灭秦之后,迅速分封了17个诸侯王,但这些新晋的诸侯王并未对此心悦诚服。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所得到的封地土地贫瘠且狭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难以满足他们的期望。与这些诸侯王不同,最善于谋划的汉王刘邦进入汉中后,表现得十分低调,焚烧了栈道后,装出一副心满意足、对天下事务毫不关心的样子。
然而,不久后,刘邦便带领大军向东出征,正式向项羽发起挑战,拉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若论起单打独斗的战力,项羽毫无疑问强大得多,十个刘邦都不是项羽的对手;但若是论及权谋与揽人心的能力,刘邦则显示出了极强的才能,十个项羽也比不上刘邦。随着越来越多的诸侯反叛投靠刘邦,并且在刘邦的分封许诺下,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协同作战,最终帮助刘邦艰难地获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随后称帝,建立了汉朝。
在刘邦的创业过程中,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和稳固自己的政权,他决定分封八个异姓诸侯王以稳住局势。然而,随着汉朝逐步稳定,刘邦开始借口不断,与各诸侯王产生矛盾,并逐渐采取措施削弱这些异姓诸侯国的力量。最终,七个异姓诸侯国被相继解决。
被解决的诸侯国可以分为几类:一些原本并无造反之心的诸侯,如赵王张耳和梁王彭越,最终被削国或诛杀;一些因种种原因发生叛乱的诸侯,如燕王臧荼;还有一些在无意间被迫叛乱的,如淮南王英布和燕王卢绾;以及一些无缘无故获罪,心有不满,最终有反叛之心的诸侯,如齐王韩信。刘邦屠戮功臣的行为,一直被后世诟病,成为了“兔死狗烹”、“忘恩负义”的典型例子。
然而,若我们只从表面去看刘邦的举动,似乎他心胸狭窄,处事无情。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刘邦所面临的客观局势。刘邦削弱异姓王国,并一一杀戮异姓诸侯王,更多是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与这些异姓诸侯王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刘邦的这些举措并非个人性格问题,而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来,集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分封制虽曾存在,但其权力分散的特点与中央集权的统一体制产生了严重冲突。即使在秦朝灭亡后的初期,许多将领仍对分封称王充满向往,但这种分权要求显然与集权的潮流相抵触。作为继承者的刘邦,理应沿袭集权体制,推进君主专制。
因此,异姓王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对立,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冲突。刘邦的行为,并非“兔死狗烹”的无情,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