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隋炀帝,是一个多面性的历史人物。尽管在历史上他被普遍视为暴君,但他在外貌和文采方面也颇具吸引力。根据史书记载,杨广拥有令人称赞的外貌,长得英俊潇洒,气质非凡。尤其是在诗词方面,他亦有出色的才华,其中“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一句,生动描绘了月光照耀水面、星光与潮水交汇的场景,富有生气,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
关于杨广的个人特质,有人认为越是充满文艺气息的男人,往往欲望也更加强烈,而杨广恰恰符合这一特点。《隋书》中提到,杨广的后宫美女如云,负责陪伴他饮宴安寝的宫人多达一百二十位。更有随侍在旁的承衣刀人,人数不固定,可以看出他风流倜傥的名声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尽管杨广一生风流成性,也并非没有痴情的时候。宣华夫人去世时,杨广曾深感痛惜,写下了《神伤赋》一文。能够为宣华夫人抒发文采,足以证明她在杨广心中的地位,且她的离世的确触动了杨广的情感。
但对于后世的历史学者而言,杨广和宣华夫人的婚姻并不值得祝福,甚至应该受到批评。原因在于,宣华夫人并非通过正常的选妃程序进入杨广的后宫,而是作为隋文帝杨坚的宠妾,隋文帝去世后,她本应依照礼法离开皇宫,守寡于仙都宫。然而,杨广登基后,宣华夫人竟然重新回到了宫中,继续成为他的嫔妃。
宣华夫人为何愿意嫁给杨广父子?难道她不在乎礼法吗?其实,宣华夫人非常在意礼法。在杨广的追求下,她曾因不愿接受杨广的亲近而气愤至久坐不起。然而,作为前朝的公主,她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早在她遇到隋文帝杨坚时,宣华夫人便注定失去了选择的权力。
宣华夫人原本是南陈的宁远公主,陈宣帝宠爱她的母亲施姬。南陈灭亡后,宁远公主失去了自由,被分配到隋朝的掖庭。由于其美貌,她被杨坚收为宠妾,并最终晋升为宣华夫人。
杨广最初并无对宣华夫人有私欲。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杨广常常送礼物给宣华夫人,试图获得她的支持。宣华夫人也因此开始在杨坚面前为杨广说话,助力杨广成为太子。在杨坚死后,后宫主位空缺,杨广逐渐对宣华夫人产生了不轨之心,不仅渴望成为皇帝,还想将宣华夫人纳入后宫。
在一次机会中,杨广趁宣华夫人外出时,偷偷潜入她的寝室,企图强迫她接受。然而,宣华夫人拼命反抗,最终逃回杨坚身边。宣华夫人痛哭诉说杨广的行为,杨坚愤怒至极,召集朝中重臣准备废除杨广的太子之位,并重新立杨勇为太子。
得知消息的杨广立即将宣华夫人等后宫妃嫔赶出了杨坚的身边。不久后,杨坚突然驾崩,宣华夫人等宫人惊慌失措,纷纷意识到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当天傍晚,杨广派人送来了一个金盒子,宣华夫人惊恐万分,猜测盒内可能是毒药。她担心杨广会借此机会将她除掉,因此迟迟不敢打开盒子。在使者催促下,她才鼓起勇气打开盒子,没想到里面竟是几枚同心结。
杨广并不打算加害于她,反而想将她收为妃嫔。宣华夫人极为愤怒,认为自己被逼迫接受这样的命运,她宁可死去,也不愿屈服于杨广。她长时间拒绝接受,愤怒至极,企图以此抗拒命运。然而,她身边的宫人出于各种目的,劝说她顺从,甚至胁迫她接受杨广的命令。
宣华夫人心中对人性之丑恶感到深深失望,最终无力反抗。她最终被迫接受了杨广的意图,越过了道德的底线。此后,杨广把她从仙都宫召回,封为妃嫔。但宣华夫人因极度抑郁,不久便患病去世,享年仅29岁。
有学者认为,宣华夫人之所以嫁给杨广,完全是出于对生死的恐惧。然而,通过对《隋书》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宣华夫人并非完全出于贪生怕死的动机,而是为了保护她的家族。南陈宗室依旧在隋朝控制下生活,而宣华夫人的侄子和家人依然在隋朝官员的身份下生活。为了保全家族的平安,她不得不忍辱忍痛,最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宣华夫人以女性的柔弱和家族的命运为牺牲,最终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清白和尊严,留下了极为悲剧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