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战争历史有所了解,就会发现所谓的“战斗民族传承”根本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法。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民族能够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保持一致的风评,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也没有所谓的“传承”。举个例子,如果你查看明朝时期蒙古的内部状况,就会发现,蒙古内战的胜利者往往并非蒙古大军的后代,而是那些外族人的后裔,后来融入蒙古民族的群体。
13世纪的蒙古人与15、16世纪草原上的蒙古人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明朝时期那些混在明军中的蒙古人,还比当时草原上的蒙古人更能继承成吉思汗的传统。直到16世纪初,蒙古的内战才终于见分晓,蒙古部落分化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永谢布、鄂尔多斯和土默特六个万户。而在这六个万户中,察哈尔、兀良哈、永谢布和土默特这四个万户并非13世纪蒙古大军的后裔,但他们却成了蒙古内战的胜利者。
自14世纪末开始,永谢布部便成为蒙古内战中的关键力量。永谢布的十个营兵力雄厚,实际上这十个营本质上就是由十个部落构成,其中大部分都并非蒙古大军的后裔。永谢布的这些部落中,阿速部来自高加索的奥塞梯人,这些人被蒙古征服后成为大汗的直属部队。与阿速部类似的,还有哈喇嗔部和当剌儿罕部,哈喇嗔部源自钦察人,其与元朝著名权臣燕帖木儿有远亲关系;当剌儿罕部则是唐古特卫的后裔,这些唐古特人曾为西夏人的后代,元朝常派他们来监视侍卫亲军中的汉人。这些部落大多数都属于元朝皇帝直属的侍卫军,有着出色的宫廷斗争技能,经常参与蒙古大汗和权臣之间的宫廷纷争。
此外,远亲布里亚特人等部落也纷纷加入草原的争斗,被编入孛来(布里亚特)、叭儿廒(巴尔虎)和荒花旦(晃豁坛)等部落。永谢布部的源头来自元朝的云需总管府,这里原本负责元朝皇帝的生活保障,云需总管府的成员中包括擅长酿造马奶酒的阿速人、钦察人,也有擅长驯鹰和制作弓箭的工匠。明朝北伐后,这些人纷纷被集合成部落,形成了失保嗔(驯鹰人)和奴母嗔(弓箭匠人)两个部落。整个永谢布十个营中,蒙古血统最纯正的部落是塔不乃麻部,作为五投下军的后裔,这个部落的战斗力极为强大。
永谢布部的兵力达十个营,远远超过察哈尔的五个营、土默特的八个营和鄂尔多斯的四个营,因而在蒙古内战中占据巨大优势。瓦剌人一旦控制了永谢布的十营,便可对成吉思汗的后裔进行彻底打击。永谢布部的强大,令成吉思汗的后代屡受欺凌,达延汗的母亲便曾被永谢布部的首领掳走过。由于这一事件,达延汗对永谢布部心生忌恨,结果永谢布的兵力被削减至仅有两个营,失去了曾经在蒙古中呼风唤雨的能力。
到16世纪初,蒙古内战尘埃落定,达延汗成功建立了左右两翼六个万户的统治,并确立了察哈尔部首领为蒙古人公认的可汗。然而,察哈尔部并非纯粹的蒙古人,它实际上源自元末的怯薛军,而怯薛军中有七成以上是汉人。因此,察哈尔部的蒙古血统也值得怀疑。
蒙古内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胜利者——土默特部,土默特部也叫“满官嗔”,这个名字意味着他们是“类蒙古人”,也就是说他们并非纯正的蒙古人,而是蒙古化的女真人。实际上,土默特部正是蒙古化的女真人的后代,而这些女真人中,有一支便是著名的叶赫部。叶赫部的首领正是当年占领女真部落的蒙古土默特人。到底是谁影响了谁,至今也是个谜。土默特部最初叫卜刺罕卫,隶属于明朝的福余卫,福余卫是朵颜三卫之一,曾是元朝辽王的亲卫,部众大多是女真人的亲戚。
卜刺罕卫与朵颜三卫一同参与了蒙古内战,曾是脱脱不花的武力支持者,并且一度打得也先不得不撤退。也先死后,蒙古陷入混乱,卜刺罕卫联合察哈尔部帮助达延汗成为蒙古的领袖,并在此过程中改名为土默特。土默特部在蒙古左右翼的激烈对抗中,非常有眼光,一看到局势不对,便立即投向达延汗的孙子,成为其部落的领导。这个被当做人质的孩子,后来成了一个拥有六个营兵力的大部落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默特部的三位首领相继成为永谢布和鄂尔多斯部的首领,而那位当上部落领袖的孩子,后来被称为俺答汗。由于土默特部与女真人的血缘关系,俺答汗的政权一度被称为“大金”。
游牧民族的部落有着各自不同的起源,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因此所谓的“一脉相承的战斗基因”并不重要。他们共同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虽然有的部落的祖先可能是汉人,但他们依然自视为成吉思汗的后裔,这也成了他们自豪的根源。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人的构成不断变化,他们的战斗力和文化面貌也因此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