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怀揣着恢复汉室的宏伟理想,刘备经历了长年征战,最终在生命的尽头倒下。
白帝城内的寂静无声,病榻上的刘备竭尽全力,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一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继承帝位,二是对赵云的忠告:“子龙不可重用。”
赵云,虽然与关羽、张飞的结义之情无法比肩,但自从与刘备结识后,便成为了刘备的重要得力干将。特别是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大量的战将,赵云是唯一幸存的老将。然而,刘备为何在临终时还要如此特别叮嘱呢?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他与关羽、张飞并称为“燕南三士”,这一称号也象征着他们的英雄气概。
在影视剧中,赵云那句“我乃常山赵子龙也!”已成为经典之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推荐,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曾问赵云:“为何冀州的人都选择依附袁绍,而你却能从迷途中回头?”赵云答道:“天下大乱,百姓危难,我们常山百姓经过商议,决定随从能实施仁政的领导,并非与袁绍为敌。”赵云便与公孙瓒一同南北征战,逐渐结识了刘备。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时,刘备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前往前线支援,赵云也随刘备出征,成为其骑兵将领。然而,赵云因为家事返回常山,和刘备暂时分离,此去也许再无相见。
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战败,投靠了袁绍,经过一段时间的跌宕起伏,赵云和刘备在邺城重逢,刘备与赵云长谈至夜深。
公元202年,刘备因再次遭遇失败而前往刘表处暂驻新野,曹操派遣夏侯惇攻打刘备,刘备以退为进,成功以伏兵击败曹军。赵云在这一战中生擒夏侯兰。夏侯兰与赵云有着深厚的交情,赵云为其求情,刘备决定赦免夏侯兰,并任命其为军正。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首先投降,而刘备则在襄阳举步维艰。面对追兵,刘备被迫丢下妻儿,带着张飞、赵云等少数人逃入险地。混乱中,赵云消失不见,大家开始怀疑他是否投向了曹操。然而,赵云在混乱中成功救回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幼子刘禅,重新回到刘备的身边。
赤壁之战后,赵云协助刘备平定了荆州四郡,成为偏将军,替代了赵范。赵范本有一位貌美的嫂嫂,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赵云婉拒了。他认为赵范并非忠心可托,而天下女子众多,岂能轻易做出决定。
公元213年,刘备决定攻打刘璋,征求了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建议。赵云与诸葛亮一道南征北战,最终攻下成都,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
在平定益州后,刘备计划将成都的土地分给有功将士,但赵云却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在乱世之中,民心最为重要,应将土地归还给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再考虑征兵和税收。这番话令刘备深感赞同,决定采纳赵云的建议,保障百姓利益。
公元219年,赵云参与了攻打汉中的战役,带领大军冲破重重困境,几乎全军覆没,但赵云凭借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带领残军突围,最终让刘备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在公元223年,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和征南将军,封号永昌亭侯,后晋升为镇东将军。
然而,在刘备称帝后,三国的局势逐渐复杂。为了复仇关羽,刘备决定亲自出征吴国。赵云与祭酒秦宓曾对这场战争提出过反对意见。赵云认为应当专心北伐,反对刘备的东征,而秦宓则从天时不利的角度进行劝谏。但刘备毫不动摇,准备发起攻势。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带领几乎全是荆州人,面对强大的吴军,兵力不足,最终在战斗中遭遇惨败。经过一系列失败与内讧,刘备退守至白帝城,最终死于病榻。
赵云则继续忠诚于刘备。公元229年,赵云去世,刘禅以其显赫的战功和德行,追赠赵云为顺平,象征着他一生的卓越与无私。
回顾赵云的一生,他忠诚勇敢,深得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时所说“子龙不可重用”并非是对赵云的不信任,而是在保护这位忠勇之将的同时,也意味着对赵云某些不足之处的深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