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曾经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个举动表面上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有人说,朱元璋直到十多年后才领悟其中的寓意,但我认为,刘伯温早在当时便已经让他有所察觉。
一颗梨两颗枣,马皇后暗示刘伯温早早离去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是否真如传闻所说,是因为功高震主呢?其实不完全是。刘伯温与马皇后有着深厚的友谊,马皇后曾多次给予他暗示,提醒他有些事情要提早做好准备。
在朱元璋举办的一次宴会上,餐桌上的菜肴别具一格。朱元璋用红烧兔肉、红烧狗肉以及燕窝粥款待宾客。全场宾主尽欢,唯独刘伯温显得有些不安。他看到菜肴后,便情不自禁地起身离开,走出大门没多久,马皇后追了上来,手中提着一个篮子。她对刘伯温说道:“里面的东西先不要看,回家之后你自然会明白。”尽管刘伯温心生疑惑,但依言没有看。
回到家后,他打开篮子,竟然只见里面放着一颗梨和两颗枣。结合当日宴会上的菜肴,刘伯温心中已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再看那篮中的梨与枣,象征着“早早离去”。刘伯温聪明一世,怎能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于是第二天,他便向朱元璋辞去了职务,决定告老还乡。朱元璋虽然极力挽留,但最终未能改变刘伯温的决定。
刘伯温未安生,送鱼暗示天命
即便刘伯温告老还乡,他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功绩早已传回家乡。刘伯温回到青田后,青田的县令听闻他的名字后,特意来拜访。县令见到刘伯温时,说了些含糊的话,似乎在暗指刘伯温有过某些不可告人的过往。然而,刘伯温并没有对此反应过大,仍旧安享晚年。
然而,事情并未如此平静。在瓯、闽一带,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是盐贩和盗贼的窝点。即使退隐田野,刘伯温依然关心朝政,于是托付儿子刘琏上报给朝廷。可没想到,这件事引起了胡惟庸的注意。胡惟庸与刘伯温的关系一直不好,便借此机会抹黑刘伯温,称其是因为想选祖坟,才引发当地民众的反感,并进行镇压。
朱元璋在听闻此事后,并未立刻行动,而是选择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意识到事情严重,于是决定亲自前往京城,并带了一筐活鱼。到了京城后,朱元璋并未提及这件事情,只是让刘伯温暂住在儿子家中。朱元璋看到那一筐鱼,觉得它们非常特别,便将它们养在池中,观察着它们时常斗争,却未曾多想其中的深意。
那一筐鱼的寓意:争斗终将致死
刘伯温的病情日渐严重,最终他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视。胡惟庸带来的药物,似乎是刘伯温病情加重的催化剂,没多久,刘伯温便去世了。关于刘伯温的死,后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朱元璋故意所为,也有的说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历史最终揭开了胡惟庸在清算时的一条罪责:毒死了刘伯温。
然而,那一筐鱼的意义在朱元璋心中并没有立刻显现。直到十几年后,朱元璋才开始回想起当年的一筐鱼。尽管大明朝已成功统一天下,但边疆问题依然严峻,元朝的余孽依旧存在。朱元璋为防止王子们间的权力斗争,开始思考如何将儿子们分封在不同的地方,避免他们勾结。
这时,朱元璋终于想起了刘伯温送给他的那一筐鱼。那些鱼刚到时活力十足,但很快便开始彼此争斗,直到最后全部死去。此刻,朱元璋终于明白了刘伯温的寓意:王子们如果过度接触,便会如同这些鱼一般,因争斗而导致“致死”。虽然他已做出分封措施,但仍心生感慨,感慨刘伯温对大明的深远谋划与忠诚。
可惜的是,正如历史所示,尽管朱元璋做出了种种预防措施,但他也未能逃避历史的命运。死后的不久,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最终“内斗”仍然导致了大明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