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乱世,烽火连天,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无疑成为了千古传世佳话。尽管这三位英雄情深似海,忠诚无双,但有一个人物往往被忽略,那便是常山的赵云。基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虽然赵云未曾与刘关张三人结为兄弟,但他所展现出来的忠诚和情义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英雄。就如同当年关羽所言,赵云应当位列“五虎上将”,与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同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始终未曾视赵云为真正的兄弟,不管赵云有多忠诚,心意有多真切,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即便赵云的忠义表现无可挑剔,这三人始终未曾将他纳入他们牢不可破的“铁三角”中。究竟是赵云不足以与他们并肩而立,还是背后有着其他的原因?显然,赵云的资格是无可置疑的。论忠义,关羽千里走单骑,赵云则有单骑救主之举;论武艺,赵云手中长枪震慑三国,战无不胜;纵使关羽、张飞这些“万人敌”也曾遭遇箭伤,赵云的身体却始终完好无损。至于智谋,关羽虽能独守荆州,最终却战败身亡,而赵云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无败绩。放眼三国,赵云的才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英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他依然未能与刘关张并肩而立,甚至屡次遭到张飞的非议与不满。
第一次出现在长坂坡之战时,赵云的英勇可谓盖世。曹操的大军紧追不舍,刘备迫于形势不得不带着百姓渡江。赵云奋勇杀敌,七进七出敌阵,最终在敌军的围困中,独自救出刘备唯一的血脉——刘禅。赵云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拯救了蜀汉的未来,也因此被认为是刘备的救命恩人。然而,即便如此,张飞却因听闻赵云叛逃的谣言,愤怒至极,誓言亲自杀掉赵云。这一反应,显然并不符合张飞作为一名将领的理智。张飞虽有脾气暴躁的一面,但作为战场上的统帅,居然如此轻信谣言,实在令人质疑。再者,赵云和刘关张三人相处多年,至少该有些基本的信任,然而张飞却完全没有任何犹豫地将赵云视作叛徒,这无疑表明了张飞内心深处从未完全信任赵云。
第二次发生在关羽去世后。当时,刘备与张飞悲痛欲绝,二人誓要为关羽报仇,发动攻势征讨东吴。单从三人之间的情谊来看,刘备和张飞的决定并不意外,毕竟他们与关羽有着深厚的兄弟情义。然而,战略上此时刘备面临北方曹魏与东吴的双重威胁,急于进攻东吴并非明智之举。赵云在这一问题上显然看得更为透彻,他明确指出曹操才是最大的威胁,孙权反而不值一提。他建议刘备应将重点放在关中,而非一味的复仇。赵云的这些话,是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的目的是希望刘备暂时放下仇恨,专注于更为长远的战略布局。赵云这番话虽简单,却道出了整个局势的复杂性,而刘备心里自然也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是由于关羽的死让刘备心头难以释怀,于是他才对赵云的建议有所执拗。
这时,张飞却再一次站了出来,言辞激烈地表示,若刘备不去征讨东吴,他宁愿与刘备一同赴死。张飞这番话无疑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让刘备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张飞的“重情重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的行为也暴露了他缺乏大局观的问题。他的“义气”虽然让人感动,但也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最终,张飞因其义气所致,导致自己和刘备陷入了绝境,甚至将赵云这样忠心耿耿的劝告当作是挑拨离间之言。
从张飞的性格来看,他固然有着对兄弟的忠诚和情义,但也正是这种“义气”让他失去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如果他能从大局出发,考虑到长远的战略,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张飞不仅使刘备和自己陷入了困境,还误解了赵云的忠诚,最终丧命。而赵云,虽能从全局的角度理性看待问题,却在刘关张三人的狭隘情义中成了被排斥的一方。
关羽与张飞性格中的“意气用事”其实也反映了三国英雄们个性中的一部分。关羽虽有着勇武和忠诚,但也曾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虽然这是诸葛亮的安排,但其背后的“意气”显而易见。关羽后来的一句“虎女焉能配犬子”更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而忽略了与孙权之间的战略联盟。这些看似忠诚的行为,实际上都带有明显的“意气”成分。
刘备同样如此,虽然他一生征战,但由于过于重情重义,常常错失了战略上的最佳时机。最终,他也未能完全克服这种“意气”的束缚,致使蜀汉政权始终未能真正站稳脚跟。赵云作为一位深具理智的将领,虽看得更为清楚,但始终未能被刘关张三人完全接纳。这种局面,最终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遗憾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