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除了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外,剩下的几位皇帝更倾向于对亲戚的猜忌和防范,远超过了对外部氏族的防范。正是因为内部的激烈斗争,本应强盛的曹魏宗室反而变得四分五裂。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作为家族中最为出色的司马懿,最终在宗室的混乱中稳步发展,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我们不妨仔细回顾一下曹魏前三代皇帝的故事,看看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一代:魏武帝曹操
虽然曹操在生前并未称帝,但他无疑是曹魏政权的真正奠基者。曹操的儿子曹丕不过是站在父亲的庞大基础上,继位成为帝王而已。因此,提到曹魏前三代,必须要从曹操说起。在曹操的时代,政治局势还没有那么复杂,所以曹操是唯一一个真正考虑过杀掉司马懿的人,或者说是根本不介意杀司马懿的人。曹操早就识破了司马懿眼中那股鹰视狼顾的眼神,意识到司马懿的才智绝非一般人能轻易对抗的。然而,司马懿对曹操真是畏惧至极,甚至长达十年装病以避开曹操的眼线。但是,在那个时期,天下局势并未完全平定。曹操既需要士族的支持,也急需人才,而司马懿正是士族出身且拥有非凡才干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司马懿从未犯错,这使得曹操即便想动手,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所以,司马懿能够安然度过曹操的时代,多少有些侥幸成分。
第二代:魏文帝曹丕
进入曹丕的时代,曹魏宗室之间的猜忌开始升温。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咎于曹操。最初,曹操选择的继承人是聪明且年少的曹冲,但遗憾的是曹冲早逝。在曹冲去世后,曹操悲伤地对其他儿子说了一句极为伤人的话:“曹冲去世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听到这话的长子曹丕,心里自然不可能不感到愤怒。接下来,我们对曹操偏爱曹植、轻视曹丕的事情都很熟悉。曹操对曹植的才华深感欣赏,但曹植的生活作风放荡不羁,经常因为喝酒误事,最终让曹操决定由曹丕继承大统。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兄弟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感情也因此破裂。尤其是后来有传闻称曹植与曹丕的妻子甄氏有染,这无疑加剧了两兄弟间的敌意。最终,曹丕一度萌生了亲手除掉兄弟的想法,幸得曹植以七步成诗感动了他,否则曹植的命运可能会更加悲惨。
除了曹植,曹丕的另一位兄弟曹彰也给了他很大的困扰。曹彰曾明确表示希望成为一名将军,这种明确的表态让曹丕与曹植之间的争斗变得更加复杂。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曹操刚去世不久,曹彰竟然带领大军围困了洛阳,差点致使曹丕丧命。即使这件事未必出现在正史中,但显然曹彰做了某些让曹丕无法容忍的事。曹丕也因此开始加紧对曹彰的打压,虽然这并非明面上的动乱,但可以看出曹魏宗室之间的矛盾早已深化。
曹丕在对待亲族时的猜疑和隔阂,使得曹魏宗室逐渐分裂。对亲戚的压制和防范使得他对司马家族等大族更加依赖,从而导致曹魏宗室的实力在短短几年内大幅削弱。
第三代:魏明帝曹睿
曹睿的时代几乎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变化。宗亲的实力已经因曹丕的猜忌和打压大幅削弱,甚至当曹真、曹休等大将去世后,宗室中能够真正信任的人已屈指可数。面对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仅剩下司马懿能够担当重任。尽管曹睿并非不知司马懿的威胁,但他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和曹操一样,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与依赖也在不断增加。曹睿去世时,虽然托孤给司马懿,但他却试图通过任命曹爽来制衡司马懿。然而,曹爽的无能和失败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给曹魏带来了致命打击,最终导致曹魏政权的衰落。
总结
曹魏宗室的分裂与内斗,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对亲属的猜忌与防范,尤其是曹操、曹丕和曹睿的亲族政治。尤其是在曹魏末期,司马懿的崛起不仅代表了曹魏宗室的衰退,也为司马家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后来,司马家族在西晋建立后,虽吸取了曹魏的教训,给宗族足够的权力,结果却也因矫枉过正,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再度上演了类似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