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并不愿意接受担任北平行辕主任的职位,这一决定显然令他心情复杂。从表面上看,北平行辕掌管着第十一战区和第十二战区,范围涵盖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热河等省份以及北平、天津、青岛这三个重要城市,在这些区域内,李宗仁有着极大的权力,党政军各部门的决策均需依赖他。
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孙连仲所掌控的第十一战区和傅宜生领导的第十二战区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和独立性,而山东的王耀武与热河的刘多荃也有着各自独立的安排。特别是山东的王耀武,身为蒋介石的亲信,根本不听李宗仁的话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傅宜生和刘多荃,一个是晋绥军的代表,另一个曾是东北军的领袖,彼此之间与李宗仁几乎没有深厚的交情,因此他们对李宗仁的指令不予理睬也在情理之中。
但更令李宗仁感到心寒的,是他曾深为倚重的老部下孙连仲。自从孙连仲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后,他似乎完全投向了陈诚的阵营,渐渐疏远了李宗仁。特别是在北平行辕的一些军事调动上,孙连仲直接调动了侯境如的第92军和牟庭芳的第94军,未经李宗仁同意,就将二人分别任命为北平和天津的警备司令。这一行为让李宗仁感到自己与孙连仲的关系已无法修复,昔日的朋友似乎已经转变为对立面。
李宗仁在回忆过去的种种时,不禁感慨万分,而此时的孙连仲也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尽管他清楚自己的行为让李宗仁不满,但他也无可奈何。加入陈诚阵营后,孙连仲便失去了自主权,一切都要按照陈诚的指示行事。曾经自信满满的他,现在反倒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陈诚的傀儡罢了。
那么,是什么促使孙连仲加入陈诚的阵营?根本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孙连仲尽管屡建战功,却始终未得到与之匹配的晋升,甚至在抗战初期,孙连仲部的西北军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他部队的番号被撤销后,这种委屈和不满达到了顶峰。第二,孙连仲的西北军在经历了多个重要战役后,已然疲惫不堪,想要继续保全部队、寻求发展,唯一的出路便是依靠更强大的势力。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孙连仲最终选择投向了蒋介石的亲信陈诚,因为他知道,只有与陈诚建立联系,才能为自己和西北军寻得一线生机。尽管孙连仲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尽管孙连仲屡屡为蒋介石的阵营立下赫赫战功,蒋介石对于他的信任却始终有限。虽然孙连仲当上了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但蒋介石深知,他与冯玉祥的关系过于深厚,始终没有明确表态忠诚于蒋介石,这让蒋介石在任命他时始终心存疑虑。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孙连仲被调到第5战区,成为李宗仁的部下。然而,李宗仁的境况也并不如外界所想的那样优越。他虽然名义上是上级,但实际掌控的资源和力量并不强大。李宗仁尽管力所能及地帮助了孙连仲,但他自身的困境令他无法给予更多的支持。因此,孙连仲的部队虽然有所增强,但仍未达到理想的规模和实力。
蒋介石和李宗仁对孙连仲的调动虽然有所考虑,但孙连仲始终未能如愿得到更大的权力和话语权。后来,蒋介石为了平衡孙连仲的情绪,任命他为冀察战区总司令,但由于河北复杂的局势,孙连仲最终婉拒了这个职位。尽管如此,孙连仲并未因此放弃对更高职位的追求,始终在等待一次翻身的机会。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孙连仲被任命为第六战区的代理司令长官,并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几项艰难任务,赢得了陈诚的认可。然而,陈诚对孙连仲的信任并非无条件,孙连仲需要通过多次考核和试探才能获得更大的机会。最终,孙连仲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和表现,逐渐在陈诚的阵营中站稳了脚跟,并最终成为第六战区的正式司令长官。
然而,孙连仲登上高位后,依然面临许多内外挑战。他希望能够从李宗仁和蒋介石的阵营中调来更多的部队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他的计划未能成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孙连仲经历了西北军的解散与吞并,深感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力量逐渐被侵蚀。
尽管孙连仲在事业上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无法释怀,他原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最终不得不接受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屈从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