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这些杰出人物大多在历史上被铭记。时至今日,无论是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对三国的故事非常熟悉。作为历史上动荡不安的盛世之一,三国无疑是英雄辈出的舞台,典型的人物如诸葛亮、陆逊、关羽等人,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其中,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杰出才能之一。无论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他的评价均极为崇高。作为蜀汉的首席谋士,诸葛亮犹如一根支柱,支撑着整个蜀汉的建立与发展,倘若没有他的谋略与智慧,蜀汉的基础恐怕根本无法奠定。
正如古人所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可见一斑。尽管史实中没有传闻的“三顾茅庐”,但经过与刘备的多次深入交谈,诸葛亮逐渐获得了重视,自此他的地位也随之稳步上升。
在三国中,蜀汉的国力最为薄弱,为了强国之路,诸葛亮积极策划北伐。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够对其构成威胁的便是司马懿。北伐之时,为了羞辱司马懿,诸葛亮曾特意送上自己夫人的衣物,意在激他出战。
史书有云:“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不过此时,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挑战并未给予重视,反而更关注诸葛亮的饮食,这种反应令人不解。当司马懿了解到诸葛亮每日仅食几升之米时,内心感慨万千。
此刻,司马懿已隐约晓得,诸葛亮的健康堪忧。诸葛亮在蜀汉中事无大小皆亲自过问,这种过度操劳导致他身心俱疲。史书记载:“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噉不至数升。”说明了诸葛亮的确身心俱疲,而司马懿的推测也并非无的放矢。
不久之后,诸葛亮便在五丈原病重去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过劳与早逝很可能是相互关联的。他对蜀汉殚精竭虑,著名史书也记载:“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在这项庞大的事务中,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就是杨颙。
category:history,content:
根据《三国志杨颙传》的记载,杨颙的离世令诸葛亮痛心不已,史书上写道他悲痛欲绝,甚至“垂泣三日”。尽管诸葛亮处理事务细致入微,但这样的工作方式无疑给他的健康带来了负担,最终导致他以54岁之年早逝。
对此,杨颙曾对诸葛亮进行了劝谏,史书记载他的言辞:“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家主喻之。”这番话的意思是,治理政务应遵循蜀汉的法度,严守职责,不能跨越边界;上下级之间也不应互相干涉,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随后,杨颙接着说:“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也就是说,如今您亲自审阅文书、政务,几日以来如此劳累,难道不觉得疲惫吗?听了这样真诚的劝告后,诸葛亮对于杨颙的关心深表感激。
从杨颙的劝告中可以看出,其建议非常明智。倘若诸葛亮能够适时放权,不必事必躬亲,他的寿命可能会更长,蜀汉的结局也许会有所不同。然而,尽管杨颙给予他忠恳的建议,诸葛亮仍然秉持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