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尽管他在冯焕章将他赶出紫禁城之前依然享受着“皇帝”的待遇,但实际上,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名号。溥仪的所谓“皇权”早已无法离开紫禁城,而这份待遇正是民国北洋政府与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之间达成的一项政治交易。隆裕皇太后同意让溥仪退位,换取的条件是民国政府承认溥仪依旧保持“皇帝”尊号,并且每年给予他四百万两白银的“生活费”。然而,随着北洋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原来的四百五两白银改为了四百万元银元。直到冯焕章指派鹿钟麟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前,这笔钱每年都按时支付,虽有时有拖欠,但从未彻底断过。
1922年(民国十一年),溥仪举行了大婚。尽管他早已退位多年,但依旧是北洋政府所承认的“皇帝”,并且享有政府每年支付的银元以及紫禁城的“库存”,因此他的婚礼办得十分体面。虽然没有达到同治帝、光绪帝当年婚礼的奢华,但依然非常风光。北洋政府不仅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甚至溥仪的正妻婉容,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正宗的“皇后”。更为有趣的是,婉容的皇后身份并非溥仪个人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北洋政府的正式认可。甚至在婚礼上,北洋政府派出了代表并且送上了“随礼”。
今天我要讲的并非溥仪的大婚,也不是末代皇后婉容,而是婉容的生母——恒香。恒香,爱新觉罗氏,系定慎郡王溥煦的长子、镇国将军毓长家的四格格,是定安亲王永璜的嫡长子绵德的后代。清朝历代的皇子都会有固定的辈分字,如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等。举例来说,近现代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便是启字辈,尽管他总是强调自己姓启名功,但他实际是爱新觉罗氏后人,且还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曾孙,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
恒香作为恒字辈的后代,她的祖父溥煦和溥仪是平辈堂兄弟。按理来说,恒香便是溥仪的侄孙女,婉容作为恒香的亲生女儿,则应是溥仪的堂外曾孙女。如果严格从辈分上看,婉容理应称溥仪为“曾姥爷”。这种复杂的血缘关系,真是让人有些难以理清。
恒香的祖上是乾隆帝的庶长子——定安亲王永璜。永璜因在其母亲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葬礼上未显哀容,遭到乾隆帝的斥责,并最终郁郁而终。乾隆帝在他去世后感到些许内疚,因此为永璜追封了定亲王爵位,并谥号“安”,这是定亲王的第一代。永璜去世后,其嫡长子绵德继承了定郡王的爵位,但因觊觎储位及与朝臣交往不慎,被乾隆帝撤去爵位,改封镇国公并晋升为贝子。而定郡王的爵位则转给了绵德的弟弟绵恩,后绵恩被乾隆帝再次晋封为定亲王。按理来说,这个爵位与绵德的后代已无直接关系。但由于运气好,绵恩的孙子定敏亲王载铨去世时,咸丰帝在临终前下令将绵德的曾孙溥煦过继给载铨,溥煦因此继承了定郡王爵位。
而这个溥煦,正是溥仪的丈母娘恒香的祖父,同时也是溥仪的堂哥!可以说,溥仪这一脉的世袭关系复杂而缠绕,他是摄政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而载沣则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与光绪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溥仪与恒香的祖先乾隆帝有着共同的血统,而溥仪与恒香家族的联系,虽然稍有远离,但依然非常紧密。由此可以看出,溥仪的血脉与恒香的家族关系也并非完全陌生。爱新觉罗家族的复杂血脉,使得像溥仪这样的堂叔祖父娶侄孙女的情况成为可能,尽管这在普通家庭中难以想象,但在皇族的背景下却并不罕见。
这一切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清朝后期的皇帝频繁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长期的近亲通婚导致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基因不断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其后代的健康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