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蜀汉的名将,大家通常会想到“五虎将”,他们在蜀汉阵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除了这几位传奇人物,还有一个人值得特别提及,他就是魏延。虽然魏延的功绩常常被低估,但他对蜀汉的贡献不容忽视。
让我们来回顾魏延的经历和贡献:
魏延在正史中的表现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一名显赫的降将。事实上,他早期并没有韩玄这样的上司,而是在刘备驻守新野时被收为兵员。在进入蜀地之前,魏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相当于刘备身边的亲兵。直到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堂兄刘璋决裂,正式起兵攻打西川,魏延凭借这场战役脱颖而出,屡次立下战功,逐渐升任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经过一系列战斗击败曹操,称帝为汉中王。为了稳固在成都的基础,刘备需要一位得力的将领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张飞是最佳人选,因为关羽已镇守荆州,而汉中最合适的人选似乎只有张飞。然而,刘备却让魏延担任镇远将军,并封他为汉中太守,派他驻守汉中。事实证明,魏延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成功地守住了汉中十年,不仅抵挡住了曹魏的进攻,连魏国的名将郭淮也未能攻破他的位置,最终不得不狼狈逃走。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并发动了长达六次的北伐。每一次北伐,魏延都曾建议由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攻占关中,与诸葛亮在潼关汇合,模仿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特别是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针对长安的守将夏侯楙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然而这个计划最终被诸葛亮否决,魏延心中不免生出怨言。
“子午谷奇谋”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许多人认为其实施的可能性不高,但从后来的邓艾偷渡阴平之战来看,这一谋略若执行得足够迅速,也未必没有成功的机会。
随着蜀汉的“五虎将”相继去世,魏延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但为何他最终会被诸葛亮临终设计斩杀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魏延的晋升历程有些让人不解。刘备在世时,他屡次越级提拔魏延,这让诸葛亮感到不满。特别是当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内心有所排斥。魏延是唯一能够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尤其在北伐战争期间,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逐渐疏远,彼此心生嫌隙。
其次,魏延虽然以勇猛著称,但性格较为高傲,与蜀汉朝臣多有不合,尤其是与杨仪的关系极为紧张。尽管诸葛亮多次调解,但魏延始终未能放下心中的傲气,尤其是在自己作为武将的地位上,他始终看不上杨仪,二人矛盾加深。
最后,诸葛亮选定了年轻的姜维作为继任者,而姜维的地位尚不稳固,完全不是魏延的对手。如果魏延存在,姜维和杨仪早晚会成为魏延的对手,甚至可能丧命。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诸葛亮最终决定将魏延除掉,以消除后顾之忧。
最终,魏延死于杨仪和马岱之手,并且被诛连三族。此事也应验了孙权的预言:“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这位曾经的名将就此冤屈身亡。
当蒋琬执政时,他感念魏延生前的功绩,在四川绵阳附近为他修建了一座墓地。魏延的部下还在当地悄悄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供奉魏延。即使在千年之后,魏延的墓前依旧香火不断,表明了他深厚的历史影响力。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