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皇后被描绘为住在坤宁宫,而这个地方实际上却与屠宰场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实在让人为她感到委屈。新版电视剧对此进行了修改,显然是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将宰杀猪只的情节与一国皇后的悠然生活相提并论,实在是难以协调。然而,这种情节不仅仅是虚构,它确实反映了历史事实。这项“祖制”始于1655年(顺治十二年)坤宁宫的改建,一直持续到1912年(宣统四年)清朝的覆灭,过程中从未有过中断。那么,为什么清朝的皇后寝宫需要每日宰杀四头活猪呢?
在清朝,满族人对祭祀礼仪尤为重视,几乎每天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但因神像众多,礼仪细节难以一一规定。因此,重大仪式大多会在坤宁宫举行。在这里,每天宰杀四头猪,早晚各两头,宫殿内除了东北角设有专门用于祭祀的灶台,其他三面环绕着神位。这两头猪通常会在同一口锅中煮制,同时还有一锅蒸糕为供品。在宰杀之前,首先要在猪耳朵里灌入热酒,令其痛苦地嚎叫,这样的叫声则被视为神灵接受供奉的象征,称之为“领牲”。
既然坤宁宫已经成为祭祀的场所,那么居住在这里的皇后,每天都要忍受杀猪的尖叫声,伴随着血腥的气味,想象这样的体验就让人作呕。皇后们自然会对这种环境感到不满,而作为丈夫的皇帝也不忍心让妻子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因此决定将皇后安置在其他宫殿,如储秀宫等。然而,清宫有一项严格的规定,即皇帝与皇后结婚后,必须在坤宁宫住满三晚。因此,实际上在清朝时期,真正长时间居住在坤宁宫的皇后并不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子赐胙的传统,平常祭祀完毕后,剩余的猪肉会被制成“胙”,赏赐给大臣和侍卫们。那些幸运获得赏赐的大臣们,常常在坤宁宫的门口就将猪肉吃尽。到了清末,随着制度的松弛,甚至出现了太监偷偷将胙肉出售给宫外饭馆的事件。著名的传统老字号“砂锅居”早年的招牌菜“砂锅白肉”便是用那些偷出的猪肉制作而成,直至今天仍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