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18日午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冢田攻的飞机在从南京飞往武汉途中被中国部队击落,位于安徽省太湖县上空。冢田攻与同机的第十一军参谋主任藤原武等十多名日军高官葬身异乡,惨死于异国他乡,命运也可谓是应得。
冢田攻的死意味着需要有人顶替这个职位。经过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与陆相东条英机的商议后,决定任命横山勇,时任黑龙江省孙吴县第四军司令官的他接任。这虽然是一次平级调动,但第十一军作为日本中国派遣军中的重要机动部队,其战斗力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驻守孙吴县的第四军,后者仅有一个师团及几个守备队。而在横山勇身边,比他资历深的日军将领不在少数,谁也没有想到东条英机会把如此重要的指挥权交给横山勇。
有可能,东条英机认为横山勇较为老实且听从命令。由于之前的第十一军司令官们往往顽固且不听从命令,东条英机或许觉得横山勇会是一个“听话”的选择,但结果却令东条英机和畑俊六感到震惊,横山勇的表现远超预期。谁能想到,这个看似顺从的将领一旦获得更大的权力,竟能展现出如此的决心和果敢。早知如此,他不如将横山勇留在远离战场的地方。
看似温顺听话的将领,有时反而能在合适的位置上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横山勇就是这样一个人。新的司令官上任后,参谋主任的选任却让人头疼。虽然参谋主任的职务不高,军衔也仅是大佐,但作为辅佐司令官的重要职务,其影响力却不可忽视。经过一番寻找后,畑俊六只得将岛贯武治从华北方面军调到派遣军,指派他担任第十一军参谋主任。
藤原武与岛贯武治是日军中知名的两位参谋主任。藤原武注重“勇”,但战术相对单一,常使用的战法是“分进合击”。岛贯武治则不同,他更善于灵活机动,擅长穿插、迂回与包围战术,尤其是在华北方面军期间,他的部队多次因应付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而陷入困境,这使他更加精通这种战法。
横山勇和岛贯武治上任后发现,第十一军存在一个问题,部队的士气显得低落且对中国部队的战斗力估计过高。通过了解,横山勇和岛贯武治认为,这是因为第十一军未能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失败中恢复过来。为了恢复部队的士气,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新的战斗,给部队提供一次胜利的机会。
横山勇计划在1943年春季发动一次攻势,但他们也知道,要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尽管部队急需恢复士气,但以此为理由向上级报告显然不现实。经过讨论,他们最终找到了一个新的理由——长江水道被中国部队控制,日军的物资运输受阻,必须打通水路。此时,横山勇决定发动所谓的“江南江北歼灭战”,即鄂西会战。
王劲哉是这场战斗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原本是西北军的一名将领,因在徐州会战中表现突出,受到了蒋中正的嘉奖并被任命为128师师长。尽管他在军事上表现优异,但在周围并不受欢迎,许多部队都对他颇为不满。在他的指挥下,王劲哉所占据的地盘恰好位于第六战区和第五战区的结合部,这成为日军攻入鄂西的突破口。
横山勇迅速派遣部队击败王劲哉,继而占领了江南的桥头堡,准备对第六战区展开攻击。第六战区自设立以来,任务是保卫重庆,面对日军的进攻,战况变得极为紧张。陈诚的第六战区不仅兵力雄厚,还不断得到其他战区的支援,但由于指挥官孙司令的资历较浅,局势变得复杂。
1943年5月5日,日军发起了鄂西会战。岛贯武治巧妙地利用虚假战术,通过佯攻常德来引诱中国部队前往救援,从而为日军主力争取时间攻占鄂西地区。日军的佯动取得了初步成功,王瓒绪的29集团军和王敬久的第十集团军遭遇日军攻击,险些被包围。尽管如此,中国部队在多个战场上成功反击,最终阻止了日军进一步的进攻。
5月21日,日军的第十三师团攻占了渔洋关,这是通往恩施的重要道路,意味着日军的进攻压力已经临近。面对这一局势,蒋中正决定调动更多的兵力增援。然而,日军在撤退过程中遇到了中国部队的顽强抵抗。通过一系列激烈战斗,尤其是74军在裴李桥的遭遇战,日军损失惨重。
尽管日军的进攻并未如预期那样彻底成功,但中国空军在战场上的作用愈发显著,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最终,横山勇命令日军撤退,回到江北。在中国空军的强力支援下,鄂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