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流传着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意思是身体的一切,都是父母赋予的,我们应当尊重并珍惜。所以在传统观念中,古人们极为重视个人形象,甚至连头发都不敢随便剪短,长发常常成为人们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古装剧中,总能看到那些经典的辫子造型。
清朝的多尔衮曾发布过著名的《剃发令》,强制要求所有清朝的百姓和官员都必须剃发留辫,否则将面临极刑。虽然这种规定遭到百姓强烈反感,甚至有人因此反抗,但清朝军队迅速镇压了这些反抗者。百姓为了生存,只能违背传统习俗,剃去头发,开始扎起了长辫子。
不过,清朝时期的辫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清朝国力的变化,辫子的样式也有所调整。最早的辫子叫做“金钱鼠尾辫”,这个发型自1647年开始盛行。金钱鼠尾辫是什么样子呢?实际上,它是将整个头部的头发几乎全部剃光,唯有后脑中心留下一个像铜钱般大小的头发,其他部分完全剃光,然后把这小部分头发编成辫子。远远看去,就像是头后垂着一根老鼠的尾巴一样。随着清朝的国力逐渐增强,这个辫子的尺寸也随之增大,最终变成了几个铜钱大小的发辫。
然而,到了1799年以后,随着清朝国力逐渐衰退,百姓的发型也发生了变化。直到咸丰、同治和光绪这三位皇帝时期,百姓们的发型从“金钱鼠尾辫”逐渐变成了“阴阳头”,并且这个发型几乎成为了民间的普遍风尚。清朝的统治者也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这种新发型,社会上的人们纷纷效仿,普及开来。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个常见的问题便是:在古代如此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怎么管理和清洁那一头长辫子呢?事实上,由于古代条件的制约,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因此洗头的次数少得可怜。即便是富贵的官员和商人,清洗头发的频率也不如现代人那样频繁。按理说,洗一次头可能要花上十几天甚至二十天,而普通百姓甚至几个月、几年才会洗一次头。
古人洗头并没有如今我们使用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他们通常使用天然的草木灰、皂角、木槿等物质来清洁头发。这些天然的东西虽然能够清洁一部分污垢,但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家庭来说,连这些都不具备,许多人干脆放弃了洗头。
而且,长辫子虽然为古人带来了某种文化象征,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方便。为了便于工作,古人常常将辫子盘起来,这导致了辫子更加脏乱,也成了跳蚤和其他小虫子的栖息地。那么,清朝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呢?有一位英国传教士,名叫安德鲁,他亲眼见过清朝人洗头的情景。
安德鲁回忆称,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已经整整一年没洗过头发,准备清洗时,安德鲁正好在场。当那位青年解开已经粘满尘土的辫子时,立刻一股难闻的臭气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掉落下来的尘土,甚至有跳蚤从辫子上跳了下来。安德鲁当时忍不住呕吐了好几次,连几天都没有食欲,直说这股臭味让他根本无法忍受。
不过,随着清朝的灭亡,民国政府出台了“剪发令”,正式废除了这种封建陋习。尽管当时仍有一些清朝遗民坚守着过去的传统,抵制剪发,但出于个人卫生的考虑,剪发的确带来了明显的好处,最起码个人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古人留长发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