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所领导的第2集团军在坚守阵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支部队的强大战斗力不仅仅体现在士兵们坚定的战斗意志和近战能力上,还表现在他们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以及优秀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能力。长期以来,大家可能过分关注了某一方面的表现,却忽略了当时孙连仲领导下的西北军的整体实力。
以著名的“台儿庄敢死队”为例,其连长王范堂其实是一位战术高手。如果仔细阅读王范堂的回忆录《敢死队夜袭日军记》,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西北军作战的另一面。当时,第2集团军的第31师池峰城部队负责坚守台儿庄,但由于连日作战,伤亡惨重,其他部队也加入了增援。比如闻名遐迩的57人敢死队,实际并不是第31师的部队,而是第27师第158团第3营第7连的连队。
第158团本是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台儿庄的东南部,当台儿庄战斗形势严峻时,第27师师长便命令该团第3营副营长带领第7和第8连增援战斗。然而,由于地形复杂,第8连未能充分勘察情况,误入了日军的机枪火力网,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第7连。尽管如此,第7连的装备仍然相当精良。根据当时的编制,他们配备了9挺哈奇开斯轻机枪和数十支新型汉阳造步枪。尽管之前在河北和山西作战时有部分装备损失,但至少还有六七挺轻机枪在手。
因此,守军决定将这个连队作为机动部队使用,并在连队两侧设置重机枪阵地。当日军开始冲击时,左右重机枪交叉火力配合第7连的轻机枪,造成了敌人大量伤亡。尽管日军正面进攻未果,改变了战术,采用了通过挖掘壕沟和坑道推进的方式。王范堂连长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向庄内的指挥官王冠五报告了新情况,并建议集中庄内的迫击炮火力猛轰敌人的坑道,同时动用机枪进行扫射。王冠五听取了建议后,命令按照计划执行,经过炮火和机枪的轰击,日军终于被迫撤出坑道。
这一事件反映了守军的战术灵活性和装备优势。例如,第2集团军拥有数量可观的迫击炮和机枪,其中第27师就拥有22门迫击炮,足以支持这类战术的执行。再如,第30师和第31师也有相当数量的迫击炮和炮弹,而在台儿庄战斗前,多个部队得到了进一步的装备补充,尤其是在沈鸿烈海军陆战队的弹药库和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支持下,孙连仲部队得到了充足的弹药保障。
据战斗详细报告显示,第2集团军在战斗期间消耗了25127发迫击炮弹和3828027发步机枪弹。按战斗时间15天计算,平均每天消耗1675发迫击炮弹。显然,庄内的守军能够在关键时刻利用大量炮火支援并保持持续战斗力。此外,这些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帮助第7连组成敢死队,执行了夜袭任务。这次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只剩下13名敢死队员幸存。池峰城师长亲自接见了这几位勇士,并发放了奖金,随后这场战斗也被广泛报道并流传下来。
通过这些回忆和战斗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西北军不仅在战术上有着出色表现,他们的装备、弹药和指挥能力也是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细节展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战斗画面,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台儿庄战役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