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捷之后,蒋中正接到命令要求“迅速解决残敌”,于是第5战区的各个部队开始向已经败退的日军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展开追击行动。然而,战斗在峄县一带陷入了僵局。
尽管蒋中正未感到急迫,紧随其后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将军和美国武官史迪威上校却焦急起来。按照常规军事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趁机穷追猛打,趁敌人溃退之际进行彻底歼灭。
然而,第5战区在峄县一带的进攻并不如预期那样猛烈,反而出现了进攻速度明显减缓的情况。法肯豪森将军和史迪威上校愤怒地拍桌大叫,一人焦躁地抓着自己的头发,强烈要求蒋中正立刻对日军进行猛烈反击。
蒋中正虽表面上同意了两位顾问的建议,但内心依然认同李宗仁对战局的分析。李宗仁解释说,第5战区在峄县一带进攻节奏减缓有其合理性:
首先,第5战区的战线极长,纵深不足,遍布薄弱环节。尽管连续进攻,收效有限,想要消灭敌人并非易事。
其次,日军在峄县附近的山地建立了坚固防线,形成了与枣庄的夹角防御体系,而现有的装备条件使得攻占这些据点显得力不从心。
再者,抗战初期的战略方针是避免进行阵地战,应侧重运动战,逐步消耗日军兵力,借小胜积累大胜。因此,第5战区采取的是分散兵力监视敌军,同时集中主力进行机动战,打击敌后补给线,策动小部队游击战,诱敌深入设伏圈然后歼灭之。
然而,李宗仁没有透露的一个深层原因是,第5战区仅有的精锐部队——汤恩伯的第20军团并不完全服从指挥。汤恩伯作战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处于敌人侧翼,二是敌人已被消耗殆尽后才能出击。在峄县,正面防线的阵地战并不符合这些条件,因此他没有出动。
其他部队的战斗力也因在台儿庄一战中遭遇重大损失而变得十分疲弱,缺乏重型装备,进攻显得乏力。换句话说,李宗仁并非不想趁台儿庄大捷的气势迅速歼灭日军残部,而是战场的实际情况让他无法快速推进。
尽管第5战区名义上兵力庞大,包括了多支集团军和军团,从实际兵力来看,只有24个师和3个旅,战斗力相对不足。此外,战区的辖区太广,导致兵力分散,集中调动的力量并不强大。特别是桂军的第7军和第48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减,尽管通过紧急补充了新兵,但他们的作战水平远不及老兵。
而部署在台儿庄一线的第2、第22、第3军团和第20军团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第2集团军虽然有着庞大的番号,但实际战斗力仅剩下三师一旅,几乎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第22集团军也在滕县一战中损失惨重。庞炳勋的第3军团也因两次临沂保卫战损失惨重,剩余兵力不足。唯一保持一定战斗力的是汤恩伯的第20军团,但由于缺乏适合出击的战场条件,他未能出手。
尽管如此,如果第5战区全力以赴,还是有可能歼灭日军的第5和第10师团,但代价会非常惨重。问题是,如果以此为代价消耗完了战力,而蒋中正增派的后续部队还未到达,那么鲁南地区将会形成巨大的空白,日军一旦从华北调兵迅速南下,徐州会战的局面可能瞬间逆转。
李宗仁的部署在蒋中正的内心是认同的,因为蒋中正认为,日军对鲁南并没有太多兴趣。从台儿庄一战的兵力投入来看,日军似乎并不热衷于进攻鲁南,而是希望稳固已有的防线,蒋中正对此并未感到过度担忧。
然而,局势发生了变化,随着蒋中正增派的部队陆续抵达,日军的调动开始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日军开始集结更多兵力在徐州周边,意图围剿第5战区。这一行动预示着战场的态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