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国民党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其中一个关键的举措是将原本的军队改组为“整编师”,而原本的师则被重新编制为“整编旅”。这个改编举措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
然而,并非所有国民党军都参与了这种整编,尤其是在华北和东北的战场上,许多部队依旧保持了原来的军师编制。在这些战场上,国民党军的编制并没有大规模变化。虽然如此,依然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尤其在华东战场上,某些部队仍然长期维持着军师编制。而在华北战场上,也有部分部队作为特例进行了整编,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整编第62师。
如果仔细研究华北战场的战史,尤其是1947年之后的时期,会发现整编第62师的名字频繁出现,成为当时战史中的一大亮点。它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与国民党军当时的整编和兵力调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整编第62师的前身是第62军。这个军最初是粤军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军所辖的各个师经历了多次变动。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第62军的编制包括粤军系统的第151师和第157师。此外,在第37军解散后,该军的中央军系第95师也被划拨给了第62军,使得该军的编制重新恢复到三师体制。
抗战胜利后,第62军首先受降于越南,随后又被调往台湾受降,并于1946年进行了整编,正式改称为整编第62师。经过整编后的第62师,师部和直属队的总兵力约为13000人,其中包括第151旅和第157旅。这一兵力数字显得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达到国民党军规定的标准编制。这种兵力不足的情况,实际上揭示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一个严重问题——兵力严重不足。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国民党军普遍面临兵员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作战中损失严重、非战斗减员过多,且兵员补充极为困难。这些因素,加上各级军官的吃空额现象,使得许多部队的实际兵力远低于编制数。例如,在第62军的情况下,1944年参与援湘作战时损失惨重,到1945年初时,第62军的编制为36605人,但实际兵力仅为17868人,缺额接近半数。
在抗战胜利后的整编过程中,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多项调整,最显著的变化是将原有的师改为整编旅,同时缩减了一个步兵团。虽然表面上看似减少了兵力,实际上,这一调整更像是压实了原有编制。因为大多数步兵师的实际兵力本来就难以满足原定编制,许多部队实有兵力不足两团,裁减一些老弱病残及冗员,实际上是一种整编的必要措施。
整编后,第62军的兵力显得更加充实,尤其是在广东系统的部队被整编后,新的兵力结构大约为13000人。而第62军中的另一个部队——第95师,情况较为特殊。第95师属于中央军系统,其士兵主要来自湖南,这使得与粤系部队存在一定的编制不协调问题。由于指挥上的困难,第95师通常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且经常独立执行任务。因此,在整编时,只有粤系部队的兵力被上报。
尽管第62师兵力只有13000人,但这一数目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并不算低。第95师的兵力则相对较为充实,经过调整和补充后,总兵力为7000人左右,甚至有时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第95师在整编后成为整编第95旅时,其兵力结构也保持了相对充足的状态,确保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6年秋,整编第62师的主力被运送到华北,驻扎在天津,而第95旅则在保定担任机动任务。此时,华北的其他国民党部队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军师编制,这使得整编第62师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如此,整编第62师在到达华北后并没有立即更名为军,依旧维持着以旅为单位的编制,直到1947年夏季才开始逐步恢复三团制。通过增编一个团,兵力得到了适当的增强,最终整编第62师恢复成原来的第62军,而第95师也逐渐独立出去,成为更为人所熟知的独立第95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