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历次战役和战斗中,哪一场对兵团司令的考验最大?毫无疑问,是第五次战役。而其中,对谁的考验最为严峻呢?是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
如果要追溯这场考验的源头,那就不得不提陈赓。陈赓原本是指挥三兵团的司令员,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他最终未能亲自上阵指挥,而是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副司令员王近山。
这要从第三兵团进入朝鲜的背景讲起。
一、仓促入朝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三兵团在1950年5月并非1949年整编时的原三兵团。那个三兵团在席卷大西南并彻底稳定云贵川后,已于1950年5月撤销番号。新组建的三兵团,是为了增加朝鲜战场的兵力而临时组建的。
“三兵团”这个临时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它在朝鲜战场上的命运。
陈赓是新三兵团的司令员兼政委,军委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带领这一临时组建的兵团给联合国军一次沉重的打击。陈赓之前曾多次在朝鲜调研,他既是二野的老将,具有威望,又具备丰富的指挥经验和军事智慧,指挥这一新兵团理应没有问题。
不巧的是,陈赓在刚从越南返回后,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腿部的旧伤和心脏病加剧,导致他无法履行指挥任务,不得不留在北京治疗。这一变故导致王近山代替陈赓指挥三兵团,带领部队进入朝鲜。
三兵团的组成相当复杂。它由十二军、十五军和六十军组成,十二军是王近山的老部队,十五军则是陈赓旧部。三个军的结构和人员组成存在着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成为了后来作战中的隐患。
由于各军的组成较为混杂,兵员的来源和素质参差不齐,三兵团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六十军,其大部分士兵是起义人员,这些人员的战斗力和纪律性无法与经验丰富的老兵相比。
进入朝鲜后,三兵团的指挥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预案。相比起同一时期进入朝鲜的十九兵团,三兵团没有进行充分的勘察和战前准备,兵团和部队的指挥员几乎没有了解敌情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带着盲目乐观的心态进入了战场。
二、从过度乐观到手忙脚乱
随着彭总的第五次战役开始,三兵团作为核心力量之一,受到极大期望。然而,现实的战斗情况让三兵团迅速陷入困境。
与其他兵团不同,三兵团在初期的表现相当不佳。兵团各级指挥员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一开始的战斗便处于混乱状态。特别是在追击敌军的过程中,三兵团不仅没能抓住敌军的任何目标,反而损失惨重。
一开始,三兵团的进攻并没有给敌人造成预期的压力,反而在敌军撤退时没能及时反应,导致错失良机。尤其是在与美军第三师交战时,追击过程中损失比打击敌人还要严重。
三兵团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过度乐观的心态和指挥不当。王近山和部队指挥员们过于轻敌,认为可以迅速解决敌人。然而,敌人不仅火力强大,而且战术灵活,三兵团根本无法应对这种强烈的反击。
三、陈赓的愤怒与批评
经过几轮惨痛的战斗后,陈赓终于得知了三兵团的战况,气得火冒三丈。他立即赶赴前线,并对王近山进行严厉的批评。陈赓认为,王近山的指挥过于急功近利,缺乏足够的战略思维。他指责王近山过于乐观,认为通过猛攻就能击垮敌军,而忽视了敌人的强大火力和复杂的战场环境。
陈赓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战斗的失利,更因为这种过度乐观的态度可能给整个战局带来严重后果。在陈赓看来,三兵团在战前未能进行充分准备,指挥员过于急于求成,导致了军队在战斗中的混乱和惨重损失。
四、后续的战斗与损失
战斗的后果非常严重。三兵团不仅没有完成战斗任务,反而在与敌军的交战中遭遇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180师在撤退过程中被美军包围,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后,最终全军覆没。这个惨痛的教训令全军上下深感震动。
尽管三兵团的表现存在严重问题,但第五次战役的整个形势并没有因此完全失控。最终,三兵团还是通过调整战术,逐渐恢复了战斗力。尽管如此,陈赓对王近山的批评并没有停止,他深知这种不谨慎的态度对志愿军的战斗力影响深远。
总结
第五次战役,无疑是三兵团乃至整个志愿军兵团司令的巨大考验。而王近山,作为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员,在这一场充满挑战的战役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批评。陈赓的愤怒和对战局的深刻反思,展示了指挥员在战场上应具备的严谨与沉着,而这场战争的教训,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中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