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1645年设立明史馆开始编纂《明史》,历时长达94年,直到1739年定稿,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四位皇帝的统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历经不断的中断与重启,最终才完成这部大作,这个过程不可谓不漫长和艰难。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明史》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大多温和,几乎没有出现批评的声音。即便是对于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明史》也只是以“慨然有为”来评价他,尽管历史上朱由检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作为,清朝仍然尽量寻找一些好听的词汇为其美化。
对明宪宗的评价同样如此,史书称他有“恢恢有人君之度”,并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成就作出颂扬,认为“仁、宣之治于斯复见”。从这段话来看,《明史》显然对明宪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忽视这其中有着清朝在政治上进行的一些美化。
《明史》在评价明孝宗时提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这句话实际上概括了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评价:除了太祖、成祖,值得称赞的便只有仁宗、宣宗与孝宗。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准确的,虽然后代的嘉靖帝若能更加专注于治国,而非修道问仙,也许他能被列入这几位之中,只是遗憾的是,嘉靖帝并没有把时间投入到国家治理中。
那么,撇开《明史》中的评价,明宪宗朱见深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呢?他的经历确实不同寻常,父亲明英宗朱祁镇曾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的首领也先俘虏,失去了皇位,反而被弟弟朱祁钰夺取了皇位。后来,瓦剌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处可得,便将明英宗送回明朝,打算上演“二帝相争”的戏码。朱祁钰在此时力不从心,结果在宦官与朝臣的协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使得明英宗复位,朱见深才得以恢复皇太子的身份,并在父亲去世后继位为帝。
朱见深继位之后,采取了不少措施来稳定民生。他宣布减免田租三分之一,这是大多数新登基的皇帝都会采取的举措,虽然这一举措未必能直接反映他是明君,但也表现出他关心民生。成化元年,他平定了广西瑶族的叛乱,免除了部分军队粮食负担,并为两京、浙江和河南的灾区提供赈济,同时还击退了蒙古的侵扰。成化二年,虽然没有重大行动,亦未出现失误,但他的治理并未让国家陷入困境。
事实上,从成化元年到成化十二年,朱见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定地方叛乱、抵御外敌以及赈灾上,这些行为虽然并没有出彩的伟大成就,但在维护国家稳定、减轻百姓负担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在成化十一年立皇太子后,还恢复了父亲的帝号,显示出他对国家制度的尊重与承接。总体来说,在这段时间里,朱见深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虽然没有创造伟大历史,但也没有犯下严重错误。
然而,到了成化十三年,朱见深突然设立了西厂,让宦官汪直掌管特务机构,这一举措标志着他开始实行更为专制的统治。汪直上任后,立刻开始打压朝臣,抓捕一大批官员,造成了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在内阁大学士与兵部尚书的强烈反对下,朱见深一度废除了西厂,但很快他便又恢复了这个机构,表明他已经尝到了特务统治的甜头。
如果仅仅是任用汪直进行特务统治,或许可以理解为一时的权谋之举,但当汪直被派往辽东处理边务时,他与军队将领的矛盾让局势愈加复杂。汪直对军队进行干预,甚至弹劾将领,最终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幸朱见深及时将其调离了前线,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回顾朱见深的统治,除了西厂一事外,他整体上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暴政,且他也不吝啬赈灾资金,表现出一定的仁政之心。尽管他并非完美的明君,但他也远不是昏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朱祐樘,亦即明孝宗,才能继位后接手一个较为稳定的国家局面,展开更为出色的治理。
category:history,content:
总结而言,明宪宗朱见深或许并非如《明史》所说的那样伟大,但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并没有严重破坏国家的根基,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至于明孝宗的治国风采,显然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