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及其妻子、女儿、侄子等七十余人一同赐死。行刑前,李善长慌忙从怀中掏出一份免死铁券,企图用此保命。然而,朱元璋冷冷一笑,随即说道:“你仔细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李善长这才低头细看,才发现铁券上写着:“除谋反大逆”五个字。随即,他长叹一声,最后与全家一同死于非命。
朱元璋称帝后,曾给予李善长极高的评价,并将他与汉朝初期的萧何相提并论。他曾言:“朕起初来自草莽,三尺剑在手,带领数千人,奋力求存,时值乱世,李善长来到军营,心诚与我共谋,带领军队渡江定南京。一二年间,整顿兵马,征战四方,李善长则负责国内政务,调度粮草,武器供应,从未短缺。更重要的是,他管理后方,使得军民和谐共处,稳定国本。上天赋予我此良才,李善长的功劳,朕心知肚明,其他人未必能理解。萧何为刘邦打下江山,千年之后,人人传颂,而与李善长相比,萧何的功绩未必超越他。”正如朱元璋所说,李善长在助他打下江山的过程中,确实与萧何有得一拼,帮助朱元璋的事业达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展现了对朱元璋的绝对忠诚。
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女婿后,因不满郭子兴的志向渺小,遂带领“淮西二十四将”攻占滁州,自立门户。当时,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14岁,他特地亲自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这对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李善长的归附代表着朱元璋赢得了文人的支持,尤其是在当时的乱世,士人的归附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李善长虽只是一人归附,但他代表了广大读书人对朱元璋的认可,因此朱元璋能够通过这次归附,深得民心。
另外,在攻占滁州时,朱元璋身边的多是些粗鲁的武将,文官稀缺,军中上下难以平衡。攻城掠地依赖武将,但治理国家、管理税赋、调动资源等仍需依赖文官。李善长的加入,无疑为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相当于“雪中送炭”。李善长从小熟读经史,才智过人,他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在朱元璋犹豫不决时,劝他效仿刘邦,用人有道,严明军纪,最终夺取天下。在刘伯温未到之前,李善长实际上同时担任了朱元璋的丞相和军师,兼任多个职务,任劳任怨,堪称朱元璋军中的支柱。
因此,朱元璋一直十分器重李善长,将他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重要依靠。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可谓无可动摇。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并获得刘伯温的辅佐后,虽然他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最终登基称帝,但在封功时,朱元璋特意强调道:“李善长虽无战场上的功劳,但跟随我多年,负责军粮调度,功不可没,理应得到晋封。”因此,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并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特意授予免死铁券,李善长享受了诸多特权。
然而,明朝开国初期,李善长的权势达到了顶点,甚至超过了徐达、汤和等人,朱元璋称他为“吾之萧何”。但与萧何不同的是,李善长虽有萧何之才,却没有萧何那样的保身智慧。身处高位后,他逐渐变得骄纵自大,遇到不同意见的朝臣,便利用自己的权势进行打压,甚至公开责骂刘伯温,致使刘伯温愤然辞职。这一切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反感,大家表面上忍气吞声,内心却对李善长心生忌惮。李善长的权力逐渐庞大,甚至到了让朱元璋产生恐惧的程度。最终,李善长因病请求辞职,朱元璋顺势将其退休,丞相之位由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轮流接任。
随着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相继倒台,尤其是胡惟庸被以谋反罪抄家灭族,李善长的亲戚李存义父子也被牵连其中。虽然朱元璋念及李善长的情谊,下诏免除他们的死刑,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长未曾表示感谢。更令朱元璋心生不满的是,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与他在朱元璋生病时竟未去探望,种种行为让朱元璋心中的嫌隙越来越深。
最终,李善长因私自借兵、请求释放胡惟庸案中的亲戚丁斌等人,惹怒了朱元璋。经过一番调查,李善长被揭发知情不报,与胡惟庸一同策划谋反,最终导致了他和其家人的灭顶之灾。在这一切爆发之后,李善长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处决,死于非命,结束了他一生的辉煌与悲剧。
李善长虽才智过人,但在权力的漩涡中却丧失了保全自己的智慧。正如萧何在刘邦称帝后为保全家族屡次自污,李善长的结局便是因为缺乏这种保身之道,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