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界首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中央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被迫执行战略转移,迈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在这次转移中,黄克诚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的政治委员,并与师长洪超一道负责前卫部队。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固陂战斗爆发,激烈的战斗中,洪超师长英勇牺牲。
黄克诚与继任的师长张宗逊带领部队奋力突破敌人设下的第二、三、四道封锁线,终于抵达湘江界首,与兄弟部队联合占领渡口,并设法有效抵御湘桂敌军的进攻,确保后续部队和中央纵队能够安全过江。尽管敌军在空中支持下发起猛烈的夹击,红军在界首的战斗依然异常惨烈。战斗中,红三军团先后有两名师参谋长和两名团长为战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两昼夜的激战,终于在12月1日,主力红军和中央纵队成功渡过湘江。然而,敌军的追击愈发凶猛,蒋介石指挥的剿共部队紧随其后,而红三军团第四师仍坚守在界首渡口,未接到撤离命令。
黄克诚深知,敌人正迅速围拢,形势变得极为严峻,若再不撤离,红四师很可能会被敌人包围并全军覆没。他毅然决然地对师长说:“中央纵队已经渡过湘江,我的掩护任务已完成,现在应尽快撤退。”但师长坚守命令未收到上级指示,不愿擅自行动。黄克诚心知形势紧迫,决定采取果断行动,他严肃地对师长说:“我负责所有后果,立即撤退。”在黄克诚的坚定决策下,部队才开始撤离并最终成功避开了敌军的围剿,与主力红军会合,避免了全军覆灭的悲剧。
界首之战,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恶战,也是红四师最为惨烈的一役。如果没有黄克诚当机立断,红四师的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刀下留人
1931年盛夏,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激烈进行时,黄克诚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师的政治委员。在一次前线激战的间隙,他突然接到命令,要求他立即回到军团政治部接受新任务。黄克诚以为是上级调令,于是向部队交代工作,撤离了前线。黄克诚一向直言不讳,敢于冒死抗争,常与上级领导意见不合,因此调职和降职已不再是新鲜事。他对此早已习惯,不曾放在心上。然而,当他匆忙赶到军团政治部时,气氛却显得格外沉重。
刚喘息过来,军团政治部的肃反委员会负责人便递给黄克诚一份名单,面色严肃地说道:“这些人是‘AB团’分子,必须立即抓捕并押送审查。”
黄克诚看到名单时,心中涌起一股怒火。名单上的大多数人,正是他第三师中的基层干部,而这些干部此刻正奋勇与敌军作战。黄克诚清楚,这些同志绝不会是“AB团”分子。此前,在肃反过程中,许多无辜的好同志已经遭遇不幸,而他自己也深知,若这些人被带走,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黄克诚明白,名单上的这些干部无一例外都是经过战斗考验、英勇忠诚的战士,其中有两名连指导员,还是黄克诚亲手提拔的干将。过去许多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被冤枉致死,这使黄克诚痛苦不已。他强忍怒火,奋力为这些同志辩护,并力求保全他们的性命。
然而,肃反委员会却毫不动摇,反而严厉回应:“你是多年党员、又是师政治委员,应该清楚如何执行党组织的决定,违背肃反纪律的后果极其严重。”
黄克诚意识到再争辩下去也无济于事,便默默离开了政治部。
回到部队后,黄克诚下定决心,他必须保护名单上的同志,即使因此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几天后,肃反委员会不断催促黄克诚交出名单上的人,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名单上的任何人。黄克诚则一边虚与委蛇,一边暗中派人保护这些干部,让他们躲避一时的风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干部逐渐放松警惕,在战斗结束后没有急于上山躲藏。最终,肃反委员会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两名连指导员被捕,并不久后遭遇杀害。黄克诚得知消息后,心如刀绞,痛心疾首。他亲自来到军团政治部,激烈质问肃反委员会为何滥杀无辜,怒斥其恶行。
这次与肃反委员会的冲突,让黄克诚与其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军团长彭德怀得知此事,迅速赶来阻止了对黄克诚的处决,并为其争取了生还的机会,但黄克诚被撤职,不再担任师政治委员。
被撤职后的黄克诚心情沉重,整日闷闷不乐,但他心中仍难抑对战斗的渴望,最终主动请求上前线当一名普通士兵。彭德怀则未同意他去前线,而是安排他留在司令部担任秘书。
时光流逝,黄克诚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批判时,才偶然得知,原来当年彭德怀干预了肃反委员会的决定,才使他免于一死。对此,黄克诚并未表示过多感慨,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与彭德怀相知多年,彼此相待以诚。
这一幕让人不禁唏嘘,黄克诚如此刚直、光明磊落,而彭德怀和他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然而这一段恩情却在黄克诚心中从未留下太多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