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官员等级制度的设定上,有着独特且鲜明的特色。其中,亲王的爵位制度尤为引人注目,按照规定,亲王的继承制度是每经历一代,其级别就会自动降低一级,具体表现为从亲王、郡王、贝勒、到贝子,层层递减,直至最终爵位的消失。因此,很多人普遍认为在清朝的官职体系中,亲王的爵位是最高的,然而这种观点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在亲王之上,实际上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官职。
首先是铁帽子王,这一称谓并非指铁制的头盔,而是代表着这一爵位的世袭性,拥有这一称号的王爷无论后代如何继承,依然能够保持亲王的身份。换句话说,铁帽子王一定是一位亲王,但亲王并不一定是铁帽子王。纵观整个清朝,获得亲王封号的总人数不下于百位,但真正能被授予铁帽子王称号的则寥寥无几,仅有十二个家族。那么,铁帽子王是否就意味着清朝官员中级别最高的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铁帽子王之上,还有一个更为尊贵的存在,那便是摄政王。摄政王才是真正意义上在清朝历史长河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可以说是排在皇帝之下,万众之上。从清朝的历史来看,能够被任命为摄政王的只有两位。第一位是多尔衮,作为清朝入关后的权力中心,多尔衮是当时的最高王爷。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弟弟,同时也是顺治帝的生叔,对于国家的生杀予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他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甚至连顺治帝也不得不以“皇父摄政王”来称呼他,表现出对他的敬畏。
而对于多尔衮个人而言,他完全有能力取代顺治帝的位置,但由于牵挂孝庄太皇太后和孤苦无依的顺治帝,最终选择了屈居于摄政王的位置。这些因素使得在多尔衮生前,顺治帝始终不得不低下头颅,恪守礼节,不敢轻易挑战他的威严。
第二位获得摄政王称号的是载沣,他也是晚清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光绪帝的亲弟弟以及宣统皇帝的生父,载沣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成为除皇帝外,清朝最具实权的人物。由于载沣在皇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宣统帝当然不敢冒犯他的权威,因为他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这种家庭关系的制约下,宣统帝只能乖乖地听从父亲的指挥,毫无其他反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