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迅速占领了东西两京以及河北、河南的大部分州郡。这场叛乱历时长达八年,直至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才宣告平息。安史之乱的战火蔓延至河北、河南、河东、关中等地区,尤其是长安与洛阳两京,成为唐军与叛军的主要战略目标,两地之间的地域成为双方激烈角逐的战场。
(一)靖函地区的地理重要性
靖函地区位于洛阳所在的伊洛盆地与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之间,是二者的天然屏障。对于长安而言,靖函是关中平原东部的防线;而对于洛阳而言,靖函则是伊洛盆地的西部屏障。古人常提及该地区的重要性,苏秦曾赞秦国地势险固,称关中的防御依赖“靖函之固”;班固在《西都赋》中也提到,长安“左据函谷二靖之阻”。此外,傅毅在《洛阳赋》中写道洛阳“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崎之崇山”。
从历史上来看,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汉高祖刘邦在选择都城时,曾听取不同的意见:有人推荐洛阳,强调其地理优势,称其“东有成皋,西有靖海”;张良则提议定都关中,指出关中的天险:“左靖函,右陇蜀”。可以看出,靖函地区无论对洛阳还是关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防线。
靖函地区西部的地势尤为险要,北界黄河,南依华山山脉(小秦岭)。黄河与华山山脉之间的狭窄通道,成为连接东西的靖函道西段。潼关和秦函谷关之间的函谷关,历来被认为是该地区的险要之地,战略意义重大。
作为两京之间的军事要地,靖函地区在历史上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掌控这一地区的力量,往往能够在军事攻防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唐初,唐王朝在攻占洛阳的战役中,成功掌控了从潼关到新安、寿安的整个靖函地区,这使得唐军在与王世充集团的对抗中处于优势。
历史上,任何一方如果不能完全控制靖函地区,往往只能争取对该地区的部分控制。以关中为立足点的一方,需要占领靖函地区的西部;而立足洛阳的一方则需要争取占领靖函地区的东部。没有对靖函地区的控制,一方就无法确保关中的安全,战局难以逆转。
例如,春秋时期,晋国控制了靖函地区西部,秦国难以东进;东西魏对立时期,西魏在占据弘农郡后,打破了被动局面。若没有对靖函地区的有效控制,任何一方都会在与敌方的对抗中陷入被动。
(二)唐军两次关中防御战的得失
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在靖函地区经历了两次关中防御战。比较这两次战役中的得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靖函地区在军事攻防中的关键地位。
第一次关中防御战,始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洛阳失陷,至十五年六月长安失守,唐军最终败北。唐朝最初对靖函地区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叛乱后,派封常清前往洛阳组织防御,随后又派高仙芝统兵东征,驻兵陕州,准备形成第二道防线。然而,洛阳失陷后,封常清犯下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从洛阳撤退至陕州,却没有在新安和滝池等地采取有效抵抗;二是在与高仙芝会合后,他建议放弃陕州,转守潼关。
虽然高仙芝与封常清最终在潼关稳住了关中的防线,但这一决定却让唐军在战争中失去了主动权。从地理角度分析,放弃陕州而守潼关,固然有防守上的优势,但也使得唐军丧失了进攻的机会。潼关虽然易守难攻,但其东出道路狭窄,防守虽稳却缺乏足够的进攻空间。特别是在灵宝西原之战中,唐军因为无法在狭窄的道路上展开兵力,最终惨败。
如果唐军能够同时守住陕州与潼关,将战线扩展,形成防御纵深,或许能够在后续战斗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性。陕州本身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若能够牢牢守住,不仅可以阻止叛军西进,还能为关中防线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次关中防御战,唐军吸取了第一次轻易放弃陕州的教训。此时,卫伯玉和李光弼等人固守陕州、河阳等地,建立起了有效的防线。这一防线成功遏制了叛军的西进,并为之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虽然唐军在反攻时曾遭遇邙山之败,但由于稳固的防线,关中并未陷入全线崩溃的困境。
总结来看,唐军在第一次关中防御战中的失败,主要由于高仙芝和封常清放弃了陕州的防守,而在第二次防御战中,他们在保持陕州防线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关键地区的防御,成功抵挡了叛军的攻击。
小结
唐朝建国初期,曾一度削弱洛阳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逐渐成为与长安并重的东都,形成了东西两京并立的格局。两京之间的地理、政治、军事关系密切,随着两地地位的变化,政区设置、漕运体系等方面也经历了多次调整。
就军事地理而言,靖函地区的战略意义始终未变。两京之间的战事,往往因是否能控制靖函地区而决定成败。通过历次战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掌握了靖函地区的一方,便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