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亲自率兵东征东吴,意在夺回丢失的荆州并为关羽报仇。面对威胁,孙权一方面派遣陆逊指挥军队迎战,另一方面则向魏帝曹丕递交表章,宣告称臣,旨在避免与魏国发生正面冲突,减轻双方面的压力。
东吴使者将孙权的表章送至魏国后,魏国的大臣们纷纷向曹丕表示祝贺。然而,侍中刘晔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东吴长久占据江东,一直与魏国对立,现如今不过是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对曹魏称臣,并非真心归顺。刘晔认为,正是时候采取措施,将东吴彻底消灭,以免将来留下隐患。他分析道:东吴位居江汉的要冲,且内部对魏国始终没有真正臣服之心,难以信任。只要东吴内外压力加大,它必会向外求援,这正是消灭它的良机。一旦让敌人有喘息之机,可能会给后代带来数世的麻烦。
此外,刘晔在《傅子》中还提出,天下已分三足鼎立,魏国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疆土,而蜀汉和东吴分别据有一州之地,双方依托地理优势,相互援助,方能与魏国抗衡。他认为,如果能联合蜀汉灭掉东吴,东吴一旦亡国,蜀汉便会孤立无援,最终也难以长久存活。他言道:“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尽管刘晔的建议充满战略眼光,曹丕却没有采纳,而是选择接受孙权的称臣。于是,在蜀吴激战期间,曹魏保持了静观其变的态度。然而,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获胜,孙权的态度逐渐转变,对曹丕的态度愈发敷衍。曹丕怒不可遏,率军出征讨伐孙权,却最终无功而返。
从结果来看,刘晔对孙权并非真心归顺的预言确实得到了验证。虽然刘晔设想通过蜀吴交战的机会一举灭吴,但实际上,这样的计划难以顺利实施。刘备对于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的仇恨无比深重,但他发动对东吴的战争,首先是因为荆州对蜀汉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荆州不仅是蜀汉的重要人力资源来源,更是北伐中原的关键出发点,刘备不得不为之争取。其次,孙权攻占荆州并杀害关羽,若刘备对此坐视不理,必将失去民心。
因此,刘备发动伐吴并非单纯为了报仇,而是基于蜀汉的整体利益进行权衡。作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刘备深知战略运筹,远不止于情感的反应。刘晔能想到的事情,刘备自然也早已考虑过。如果曹魏也在此时出兵,刘备并不希望东吴被完全消灭,毕竟此时他更可能利用这一机会迫使孙权交还荆州,从而达成某种和解,而不是继续与东吴交战,避免被曹魏趁机渔利。
如果曹丕过早参战,最大的可能结果就是因为魏国的军事压力,迫使孙刘两家和解。曹丕想在蜀吴大战中渔利,其实并不容易。夷陵之战中,陆逊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蜀吴两军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对峙,并未发生激烈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魏采取行动,蜀吴两军很容易做出反应。当陆逊抓住时机,火烧连营,导致蜀军全线溃败时,实际上整个战局的变化发生得非常迅速。此时,曹丕即便调动军队出兵,也已经为时过晚。
因此,曹丕想借蜀吴之战从中渔利,并非易事。尽管曹丕未能消灭蜀吴任何一方,但蜀汉的实力却受到了重创。与其贸然出兵迫使蜀吴两家和解,曹丕的策略或许更为稳妥,最终结果对于曹魏来说也能接受。虽然曹丕的决定未必是最佳选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仍然是一个相对合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