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开头一句便是“秦始皇帝,秦庄襄王子也。”虽然嬴政被称为秦始皇帝,但后世对他的称呼却往往简化为秦始皇。这其中的原因,实际上涉及到史书的书写规范和史法的问题。史书以其简练著称,向来珍惜字句,能用一个字来表达的事情绝不会用多个字来阐述。这正体现了史法中的一字寓意,字词的选用常常带有褒贬之意。例如,“杀”这个字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如果是义士杀害不义之徒,史书上就会用“诛”这个字;而一般人之间的杀戮则使用“杀”。而如果是臣子杀死君主、儿子杀死父亲,那就要称之为“弑”。在战争的语境里,击鼓出征被称为“伐”,而不击鼓的则是“侵”,午夜突袭则被称为“袭”。当两国之间的君主展开激烈斗争,其中一国被打败了,则称之为“克”。由此可见,史书中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选择并非胡乱而为。
那么,秦始皇与秦始皇帝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这需要探讨“皇”与“帝”两个词的相对重要性。在古代封号中,作为皇帝,被称为“帝”的必要性显然高于“皇”。例如,我们常常称汉武帝和汉文帝,实际上他们的全名分别为武皇帝与文皇帝,或是在中间加个景字的景皇帝。因此,透过这些称谓,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帝”的称谓显然比“皇”更为重要。
这种重视同样延续到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后,自称魏文帝,而之前的汉献帝则被封为山阳公。汉献帝在历任皇帝中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才去世,去世之时,有些大臣对此的谥号问题颇为忧虑。毕竟,作为一位曾经的君主,他被称为公,这无疑显得有所贬低。有的大臣就提议不如称其为汉献皇,这样“皇”字的尊贵程度至少比公要高。经过一番争执,上奏给当时的魏明帝曹睿,曹睿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既然他曾是一国之君,就不必用汉献皇的称呼了,最终决定谥号为汉献帝。从此,以后人们便一致称之为汉献帝。
在《三国志·王傅传》中记载了这样的观点,称:“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同时,裴松之的注释也提到:汉朝的诸位帝王,虽然尊其父为皇,但实际上他们地位虽高却无实权,与帝相比,显得更加轻贱。
这些痕迹都表明“帝”确实比“皇”更为重要。然而,为什么司马迁在撰写史书的时候,开篇用的是秦始皇帝,而后面却称之为秦始皇呢?通过一个字的选用,我们可以窥见司马迁对秦始皇的主观评价。每一个字都潜藏着褒贬的意味,司马迁在字里行间对秦始皇所持的态度可见一斑。之所以在开头时称其为秦始皇帝,这就像我们在初次见面时,常常会使用对方的全名。而随着双方关系的加深,又会基于对彼此的理解与看法,来选择相应的称呼。嬴政自己也曾言:“朕乃‘始皇帝’,后世以计数。”这也显示了称谓的重要性。《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此,但您可想而知,司马迁究竟如何透过一个字传达秦始皇要将皇位传给公子扶苏的深意吗?我们将留到下一期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