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明帝病重,召集了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进入内室商议托孤之事。原本,明帝计划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并由他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然而,刘放和孙资认为形势紧急,建议召回已平定辽东的太尉司马懿回朝处理政务。于是,明帝决定撤销曹宇、夏侯献、曹肇和秦朗的职务,将托孤重任交给曹爽和司马懿。
刘放和孙资的建议使得司马懿顺利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也为司马氏最终掏空魏国的统治地位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刘放和孙资在一定程度上为曹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刘放,字子弃,涿郡方城(今河北固安)人。刘放是汉武帝的嫡系后代,属于武帝的三子刘旦的后代。刘旦的长子刘建为广阳王,刘建的孙子刘宏为西乡侯,而刘放正是刘宏的后代。此外,刘放还是刘备的同乡,二人出生在同一个地方。然而,刘放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恢复汉室的决心,反而投身于助纣为虐的行列。
早年,刘放在涿郡担任主簿,并被评为孝廉。动荡的时代,群雄并起,社会混乱。刘放曾投靠过王松,后者在乱世中自立为王。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冀州,刘放意识到曹操的崛起,便主动建议王松投降曹操,以谋取更大的前途。王松听从刘放的建议,最终答应向曹操投降。
刘放为王松草拟的降书文辞优美,令曹操大为欣赏,遂将他招致麾下。刘放随即被任命为参司空军事,之后又担任主簿记室等职务,逐渐晋升。此后,刘放在曹操的幕府中逐渐站稳了脚跟,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
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资年轻时聪慧,三岁时失去了双亲,得到了兄嫂的抚养。在长大后,他进入太学学习,深受同郡王允的赏识,被推荐为县令。曹操任司空时也曾尝试召孙资,但因他有家庭之事未能应召。之后,孙资在好友贾逵的劝说下,开始为官,最终被曹操征召,成为曹魏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放与孙资自此成为曹魏的核心人物,二人曾被曹操和曹丕亲自提拔,担任秘书职务,逐步掌握了更多权力。刘放和孙资对曹魏的贡献非常巨大,尤其在军事和内政方面的决策中,两人常常起到了关键作用。譬如,在诸葛亮攻南郑时,孙资就建议魏军采取坚守策略,以消耗蜀军的力量。
随着曹魏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刘放和孙资的权力也愈发壮大。明帝即位后,两人更加得宠,被升职为散骑常侍,掌握了更多的实权。在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两人凭借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贡献,得到了更高的封赏。
然而,在辽东平定后的不久,明帝病危。为了确保皇权能够平稳过渡,明帝打算将托孤大任交给燕王曹宇。曹宇虽然是曹操的亲子,但他因性格谦逊、过于低调而不愿接受这一重任。刘放和孙资趁机提出,让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最终促成了司马懿的登位。
在司马懿最终成功上位后,刘放和孙资仍旧继续参与朝政,直到两人相继去世。有人曾猜测,刘放是否是被派入曹魏高层的“棋子”,在关键时刻帮助司马懿上位,完成刘备一直未能实现的事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放和孙资是曹魏覆灭的“掘墓人”,他们的决策为司马懿最终篡位埋下了伏笔,导致了魏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