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10月6日,联军进入圆明园,开始大肆掠夺并焚毁了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皇家园林。这场浩劫,不仅展现了无尽的暴虐与贪婪,也深刻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那么,作为侵略者的英法联军,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呢?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作为亲历者,他给出了答案。
法军在10月6日率先抵达圆明园,夜晚7点左右,英军也陆续赶到圆明园的门外。法军攻占圆明园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英法联军于当晚8点同时进入圆明园。这座宫殿的壮丽程度令联军的士兵们目瞪口呆。英军上校保罗·瓦兰在日记中写道:“整个圆明园如同一座巨大的藏宝库,遍地是精美的景泰蓝瓷器,金器、银器、玉器无处不在。在一座殿堂里,竟有数棵用珠宝和玉器装饰的高大树木,在光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多年后,法军上尉巴吕回忆起初次见到圆明园的情景时表示:“无论受过何种教育,无论身处何种年龄段,所有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之相提并论,连法国的所有王宫也无法与圆明园相媲美!”
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让每一个联军士兵都震撼不已,但他们却并没有立刻动手掠夺。因为英军的统帅格兰特早已下令,命令所有士兵不得私自动用宫殿中的任何物品。然而,约晚上10点,突然在人群中传出了一个词:“grabab”(法语抢劫)。法军士兵不顾军令,迅速涌向了这些奇珍异宝。很快,整个军队的秩序彻底崩溃,掠夺与破坏行为如洪水般蔓延开来。
当时20岁的英军翻译莫里斯·埃里松在其著作《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并对英法联军的行为做出了批评。埃里松写道:“法国士兵毫无纪律,简直就像一群暴民,他们独立行动,肆意掠夺,对无法带走的大花瓶、紫檀木柜子、乌木宝座毫不留情,直接用斧头和铁锤砸毁。相比之下,英军的纪律较为严明,他们以班为单位行事,整个掠夺过程较为有序,即使是无法搬走的物品,他们也不会肆意破坏。”
10月7日,法军闯入了圆明园的衣料库,将这里的珍贵丝绸劫掠一空。法军骑兵甚至用这些丝绸捆绑马匹,地上的丝绸被马尿和马粪弄得污秽不堪。在他们身后,一些中国人也跟随其后,继续肆意破坏,许多珍贵的物品被毁坏。
10月8日,英法联军展开了第二轮劫掠,直至10月10日,劫掠才正式结束。法国海军士兵穿戴着大清皇后的丝袍,胸前挂着清朝官员的朝珠,手持珠宝,怀里揣着瓷器,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圆明园。
在这场疯狂的劫掠中,法军的破坏行为极为严重,甚至连英军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齿。埃里松对法军的评价尖锐地指出:“这群人就像是两条腿的野兽,毫无规则的混蛋。”
为了销毁侵略的证据,英法联军决定放火烧毁圆明园。法军统帅孟托邦在回忆录中写道:“北京的天空半边都被火焰染红了,一座座雄伟壮丽的殿堂在熊熊大火中倒塌,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为自己赢得了胜利。”
尽管圆明园被摧毁,但并非全部被烧毁。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经过内务府查验,圆明园中的一些宫殿,如正觉寺、蓬岛瑶台、绮春园等13处,未被焚毁。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法军士兵继续以同样的方式掠夺了剩余的13处宫殿,并积极参与了焚烧残存建筑。
经过统计,圆明园被劫掠的文物高达150万件,而被焚烧的更是数不胜数。在这场浩劫中,法军的暴虐行径令世人震惊,连盟友英军和法国历史学家都无法为其辩护。这段历史,依然是近代中国的耻辱,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伯纳·布立赛《洗劫圆明园的法国兵:那时我们像一群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