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英雄背后,通常都有一群运筹帷幄的谋士。若说武将的价值体现在出征杀敌、征战四方,那么谋士的价值便在于他们通过精准的计谋操控战局,对局势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东汉末年,战乱不断,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各地的仁人志士纷纷效力于这些豪杰,辅佐他们排忧解难。有人施展巧妙的连环计去铲除奸贼,有人以离间计来破坏敌方联盟,也有睿智的谋士劝谏主公以天子令诸侯,而另一位名将则用空城计巧妙地将敌人击退。
这些谋士往往能够做到以智制胜,许多时候他们无需亲自出征打斗,而是通过巧妙的谋划,令敌方在未曾交锋之前便已败下阵来。可以说,谋士的智慧与计谋与刀光剑影的激烈战斗,具有同样甚至更深远的影响。
三国初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成型,魏国的郭嘉、蜀国的诸葛亮、吴国的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谋士。每个人都在三国局势的形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吴国的周瑜,他不仅是智勇双全的名将,还是一位聪慧的谋士。在他临终时,周瑜对孙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警告,要求他必须除去某一个人,否则此人未来必定会成为吴国的巨大威胁。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周瑜的预言又是如何影响了吴国的命运呢?
两人情深姜肱
孙策,出身贫寒,从小随父亲孙坚征战四方。凭借着他在沙场上的勇猛与智慧,他逐渐崭露头角,积累了丰富的战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孙策与出自名门望族的周瑜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周瑜问孙策未来有何打算,孙策直言:“大丈夫志当远大,必定要席卷江东,成就一番霸业。”两人心意相通,情同手足,随即成为了生死之交。
随着孙坚的去世,孙策投靠了袁术,试图借助袁术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事业。然而,袁术并没有完全信任孙策,在庆功宴上甚至不给孙策一个座位,这令孙策心生不满。深知袁术觊觎他父亲的传国玉玺,孙策毅然将其交给了袁术,换取了八千兵马以继续扩展自己的势力。
此后,孙策带兵四处征战,势如破竹。在他与周瑜再次重逢后,两人更加情投意合。周瑜不仅在军事上给予孙策极大的支持,还为他提供了大量兵员和物资。两人联手,逐步攻占江东六郡,最后彻底统一了江东地区。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吴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三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两位英雄的深厚友情与默契合作,成为当时许多诸侯羡慕的楷模。孙策在死前将吴国的大计托付给周瑜,并叮嘱孙权要重视周瑜的意见。临终时,他郑重地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随后,他含笑而终。周瑜毫不犹豫地照顾丧事,带领兵马将孙权扶持为东吴的继任者,迅速稳定了东吴的局势。
公瑾临终嘱托
孙权继位后,十分尊敬周瑜的意见,无论军中大事小事,都要征求周瑜的意见。这种密切的合作使得孙权的政治与军事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当曹操意图统一南方,剑指江南之时,周瑜积极主张联合诸葛亮,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巧妙地运用谋略,带领东吴联合刘备的兵力以少胜多,成功地挫败了曹操的军队,从而打破了曹操南征的计划,极大地缓解了北方政权对南方的威胁。
然而,不幸的是,周瑜在与曹仁的战斗中不慎受伤,病情加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临终时,他再次嘱托孙权必须尽早除掉刘备,因为刘备的野心无法小觑,未来定会成为东吴的重大威胁。周瑜的预见让孙权深感忧虑,但由于当时种种外部压力,他并未立刻行动。
十二年后,周瑜的预言成真了。
刘备的野心
刘备,这个看似仁爱宽厚的领袖,实际上却蕴藏着极大的野心。周瑜之所以对刘备如此警惕,源自赤壁之战时的深刻经历。在这场战争中,刘备以极少的兵力参与了战斗,但却在战争后将荆州“借”走,令周瑜感到十分不满。刘备借少胜多,强占荆州,完全无视周瑜的付出,使得周瑜意识到刘备的野心远大。
虽然孙权并未采纳周瑜的建议,但刘备的势力却日益壮大,最终导致了孙权的悔恼。刘备通过诸葛亮的精谋巧计,迅速控制了荆州,随后又逐步占领了西川和汉中,成为了东吴的强大威胁。
孙权因而开始动摇,想起了周瑜的遗言。他决定尝试通过和亲来缓解与刘备的紧张关系,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但不料这场婚姻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反而加剧了孙刘之间的裂痕。最终,刘备加强了对荆州的防守,东吴方面派遣吕蒙去夺回荆州,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
十二年后,吕蒙趁机偷袭荆州,最终成功攻占,关羽战败被杀。刘备痛心疾首,决定为二弟报仇,发动大规模的反攻。东吴与蜀汉的长期战斗严重消耗了吴国的国力,虽然东吴最终获胜,但却不得不向魏国称臣,维持相对平稳的局面。
正如周瑜所预料的那样,未能及时除掉刘备的孙权,最终陷入了困境,东吴的命运也因此而受到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