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讨论明代历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和倭寇问题时,几乎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么,明朝国力强盛的前期,中日关系究竟如何呢?为何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朱棣为什么在倭寇问题上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勘合贸易又是因为什么而终止的?
大明帝国对东南海防的威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倭寇问题。朱元璋这个以铁腕政策著称的帝王,起初考虑通过武力来解决倭寇问题。他的驻防福建的战将周德兴曾说:“集水师于澎湖,乘北风而进,旦夕可灭倭奴也。”但是,在国内尚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朱元璋最终选择通过外交手段来化解与日本的争端。
1369年,明朝的外交使团到达九州岛,传达了朱元璋的警告:若倭寇继续扰乱大明国境,明朝必将派舟师征讨,将其彻底根除。然而,这封国书在还未抵达京都之前便被驻守九州的南朝亲王怀良截获。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亲王,他因对国书中的“酋帅”一词感到不满,愤而处决了使团中的主使吴用等五人,并拘禁了副使杨载和吴文华长达三个月之久。
随后的十多年,明朝一直误认为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因而拒绝了足利氏的朝贡请求。1374年起,足利氏向明朝送来的朝贡被朱元璋拒绝,认为足利氏不过是一个地方军阀,难以与大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因此,尽管足利氏多次表达诚意,明朝始终以怀良亲王为谈判对象,要求日本政府约束倭寇行为,但由于南朝的力量始终无法压制国内乱局,倭寇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朱元璋逐渐认识到日本的政局复杂,他甚至写了一首乐府诗《倭扇行》,表达了对日本政权的鄙视。诗中他批评日本的“国王无道,民为贼”,讽刺怀良亲王“君臣跣足,蛙鸣四起”。然而,朱元璋并不打算彻底改造日本。他虽然感叹“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但他最终接受了怀良亲王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提议,决定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并且不再主动出兵征讨。
朱元璋的“十五不征之国”政策包括了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等国家,其中日本也被纳入其中。虽然表面上看,这一政策似乎承认了这些国家的独立,但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例如,朝鲜和日本虽然被列为“不征之国”,但在明朝的眼中,它们更多是附属国,需要接受明朝的领导和影响。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为其后继者朱棣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永乐帝朱棣上台后,逐步改变了对日本的外交态度。虽然倭寇问题依然存在,但朱棣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紧张局势。郑和被派遣到日本,并成功消除了对马、壹岐等地的倭寇。郑和虽然没有将这些罪犯引渡到中国接受审判,但他见证了日本政府通过酷刑消除这些“海盗”。
此后,足利义满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并承认了明朝的主权,但足利义持上台后,并未继续朝贡,而是加剧了对明朝海岸线的骚扰。面对这样的局势,朱棣继续派遣郑和等使者前往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永乐十六年,郑和再次到日本,责问足利义持为何纵容倭寇,对明朝朝贡体系的破坏表示强烈不满。
勘合贸易的开始是明朝与日本相互交流的重要标志。勘合制度允许双方在确保身份一致后进行贸易,而这种贸易在两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朝大量进口日本的硫黄、银铜等矿物,利用日本丰富的资源,同时出口自己的手工艺品、丝绸、瓷器等。然而,这一贸易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了障碍,尤其是由于日本地方豪强的干扰和对外部贸易的控制,勘合贸易最终逐渐终止。
这一系列的外交和经济活动反映出明朝对外关系的复杂性。虽然勘合贸易为双方带来了经济上的互利,但日本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对外骚扰行为始终使得中日关系处于紧张状态。随着明帝国财政的吃紧和内外困局的加剧,勘合贸易也逐渐告一段落。
最终,勘合贸易的结束也标志着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终结。明朝的政治体制和儒家思想并未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和复杂的国际商业问题,导致了对外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