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幼名黄来儿,别名枣儿,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出生于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年少时,他为地主牧羊,也曾在银川担任驿卒。六岁时,李自成曾进入私塾学习,然而因家境贫困,他最终放弃了学业,成为边军,后升任把总。在当时,明朝政府财政困窘,西北地区的延绥、甘肃、宁夏等军镇已拖欠三年薪水,军心动荡,局势非常不稳。
1629年,李自成所在的甘肃军镇因防务需要调动东调。由于他在军中表现出色,他被推荐为起义的领导人,率领义军发动武装起义,并加入了由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明朝政府随即调动延绥巡抚和甘肃巡抚的兵力,联合围剿农民军。在明军的猛烈进攻下,王左挂选择投降,投向了延绥巡抚洪承畴的阵营。李自成则带领部分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加入了王自用领导的36营农民军,成为其中的八队闯将,拥有700匹步马。
1633年初,明朝集结大军进攻山西的农民军,王自用为躲避明军的强大压力,撤退至河南,李自成与张献忠则选择经汉中进入四川。翌年7月,李自成与张献忠联合部队,越过大巴山回到陕南。途经兴安(今安康)时,他们误入了绝谷车厢峡,尽管向明总督陈奇瑜送上重金财物,表示愿意投降,但陈奇瑜在经过审查后,同意他们暂时撤出峡谷。然而,义军一旦出峡便反戈一击,这一举动震动了整个陕西地区。
1635年初,中原的农民军领导人高迎祥召集13位起义军首领在荥阳开会,共商对敌之策。李自成在会上提出“分兵定所向”的战略,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会后,农民军分为五路对抗明军。在这一过程中,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率军向东发动攻击,成功歼灭了4000余名敌军,并占领了明中都凤阳,同时焚毁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对崇祯朝廷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凤阳之战后,李自成带领队伍回师河南,途中与罗汝才的军队会合。明军迅速集结兵力,企图围剿农民军,李自成则灵活应对,带领部队与敌军在陕西和甘肃边境地区展开周旋。
1637年夏,李自成的部队遭遇明军东西两路的夹击,兵力受损,不得不撤退至四川。在四川,他连克多个县城,逼近成都。同年10月,李自成再次东进陕西,准备与“革左五营”部队会合。在途中,途经潼关南原时,李自成遭遇了明军的重围。经过几昼夜的激烈战斗,李自成的部队损失惨重,他本人仅带领少数骑兵突围,藏匿于商洛山中。在山中,李自成潜心读书,重新整顿军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为未来的反攻积蓄力量。
崇祯12年(1639年)5月,张献忠在谷城再度起义,李自成迅速响应,率部出武关,进入湖北郧阳地区。到了1640年,李自成的部队已迅速扩展,人数达几十万。李自成深知农民对封建制度的厌恶,他采纳了一些封建知识分子的建议,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以及“劫富济贫”的口号,获得了中原人民的广泛支持,并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了主动,局势发生了变化。
1640年底,李自成成功攻占洛阳,斩杀了宗室福王朱常洵,并利用福王府中的粮食和财富援助贫困百姓。他随后三次围攻开封,与明军激烈对抗。在一次关键战役中,李自成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成功占领了朱仙镇南高阜,并布下了坚固的防线。战斗开始后,李自成集中精锐部队,打败了明军主力左良玉的部队,其余敌军闻风丧胆,纷纷逃窜。农民军乘胜追击,俘虏数万敌军。然而,驻守在开封的明军在援兵到达之前,选择挖开黄河大堤,用洪水冲击农民军阵地,造成了数万战士和数十万百姓的死亡。李自成最终放弃了开封,挥军南下,攻占了襄阳,并在次年将襄阳改为襄京。
李自成称帝后,自号“大顺王”,将西安改为“西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他整顿军队,严明军纪,并制定了进军计划,准备与明军决战。1644年,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向河南进发,击败了明军并占领了西安,进一步逼近了明朝的统治中心。与此同时,崇祯皇帝由于局势急转直下,终因恐慌而在煤山自杀。明朝历经276年的中央政权,在农民军的冲击下最终崩溃。
然而,李自成并未长久掌控局势。1645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遭遇重大挫折,东下的去路被清军封锁。清亲王多铎的部队也从河南归德直逼南京,李自成无法继续向东扩展,只得向西南突围。7月26日,李自成带领残部到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附近时,突然遭遇了当地地主武装的伏击。李自成与随行的28名战士展开激烈搏斗,最终李自成英勇牺牲,享年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