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功盖世,九州春色竟折腰\"。这句诗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赞美,称其一统江山,功绩无可比拟。然而,在明朝的历史上,尽管有一位皇帝并不像秦始皇那般英勇伟岸,且身体有些肥胖,仅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却仍然受到皇帝们的推崇与景仰。这个皇帝的事迹为何能在后世传为佳话呢?甚至历史学家也给予他和其父极高的评价,认为“明有仁宣,犹如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究竟是为何呢?
01 外柔内刚,崭露头角
这位皇帝正是明仁宗朱高炽,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也是名将徐达的外孙。与父亲朱棣和外祖父徐达的刚强形象不同,朱高炽自幼体态肥胖,不爱运动,甚至行走时需要两个内侍的搀扶。由于这一点,朱棣对这个儿子并不十分看重,甚至有些失望。然而,另一位重臣朱元璋却对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朱元璋曾经让朱高炽去检阅军队,结果朱高炽很快返回,向朱元璋解释道:“清晨寒冷,应等到士兵们吃过早饭后再进行检阅。”这一举动让朱元璋看到了朱高炽的周到与仁爱。此后,朱高炽在审阅奏章时,展现出条理清晰的行政能力,将文武百官的奏章仔细分类并作出详细汇报,这也令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
朱高炽第一次让父亲朱棣改变看法,是在靖难之役时。那时,朱棣起兵征战,命令朱高炽留守京城。然而,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攻打北京城,朱高炽指挥部下全力抵抗,最终成功守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对靖难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朱高炽在靖难期间最为突出的一次表现。
02 监理国政,被封太子
由于朱高炽的健康状况不佳,每次行军或作战时,他往往都留在后方,负责监理朝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不仅体力充沛,且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深得武将们的喜爱,且与父亲朱棣有几分相似。靖难战争中,朱棣多次叮嘱:“努力吧,皇长子身体不好,常有疾病。”每次听到这些话,朱高煦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然而,靖难成功后,虽然朱棣顺利登基,确立太子时却产生了动摇。作为朱元璋亲封的燕世子,朱高炽无疑是合法的继承人,这是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相比之下,朱高煦不仅英俊、魁梧,而且在靖难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父亲的宠爱。如果仅从朱棣的个人情感出发,他显然更希望朱高煦继位。但由于朝廷内阁制度与封建社会对嫡长子继承的坚持,朱棣最终还是决定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与此同时,朱棣也极为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正是这一点,才促使了最终的决定。而著名文臣解缙在关键时刻的一句“好圣孙”让朱棣下定决心,朱高炽最终被册立为太子。
03 短暂在位,永久标杆
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途中突然去世。为了防止朱高煦发动叛乱,随行的大臣张辅和杨荣等人决定先行隐瞒丧讯,照常向朱高炽请安送饭,直到大军回到京城。由于这些大臣处理得当,政权交接并未出现动乱,也确保了过渡的顺利进行。尽管朱高煦和其他一些大臣后期有些冒犯行为,但朱高炽始终以宽容仁爱的态度应对。
朱高炽继位后,十分注重休养生息,并努力减轻百姓负担。他先是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并采纳了其建议,取消了郑和原定的远航计划。接着,他又决定取消派往云南和交趾购买黄金与珍珠的使团,进一步缓解了财政压力。此外,朱高炽还通过赦免靖难时期的遗孤,昭雪了不少冤屈,甚至纠正了方孝孺灭十族的残酷行为。
即便在临终前的一个月,朱高炽依然在计划将都城迁回南京。虽然朱棣为了北征而迁都北京,但朱高炽并不热衷于战争,且北方的财政负担过重,他希望能通过迁都减轻东南地区的经济压力。然而,遗憾的是,朱高炽很快去世,这一计划也未能实现。尽管他在位的时间短暂,但其监国和理政的时间却相当长,且他继位后努力纠正前朝的弊政,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局面。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明朝皇帝们常以朱高炽为标杆,学习他的仁政与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