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刘备的崛起无疑充满了巧合,但这些巧合背后,又蕴含着某种必然性。在黄巾起义初期,刘备就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初步条件,尤其是麾下猛将如云。随着衣带诏事件的发生,刘备得到了统一天下的第二块关键拼图——正义的大义。在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出山后,第三块拼图——谋主,最终也就此到位。此后,庞统的投奔更是印证了刘备必将成为统一天下的雄主。然而,在落凤坡一战时,庞统临终前的一句预言,却断言刘备不可能统一天下,诸葛亮也只能明知不可为而强行去做。
庞统起初并不看好刘备。刘备的兵力不过万,猛将不足十人,而且天下大势已经逐渐稳定。在庞统看来,刘备并无雄图霸业的资格。然而,一场赤壁大火却改变了局势,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刘备在这场火灾中趁机崛起,以难以想象的几率,夺取了荆州,这一举动令他一跃成为天下诸侯中的第三势力。
庞统,像许多文士一样,再次审视刘备这支异军。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逐渐意识到,刘备早在之前,就具备了争夺天下的资格。不仅有能征善战的名将和能臣,还顺应了天时,凭借荆州的占领,实力大增。此时的庞统开始意识到,投奔刘备,或许能在这个局势中大有作为。
并不是只有庞统认为刘备有统一天下的潜力。在刘备占领荆州后,士族纷纷向刘备投靠,给兵员,给粮草,刘备的声势逐渐壮大。与士族的投靠相比,庞统的单枪匹马显得格外微不足道。庞统孤身一人,刘备此时已拥有了文臣武将,难免对庞统并未加以重用。
刘备的心态在有了一定基业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不像之前那样礼贤下士。直到诸葛亮的力荐,庞统才得以被重用,并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然而,刘备一举让庞统身居高位,与诸葛亮并列,这背后自然有着深意。
刘备深知,要想实现北伐的战略目标,首先必须要占领益州。然而,益州名义上归刘备的同宗刘璋所有,刘备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去发动进攻。而庞统的到来,则为刘备提供了一个不太光明正大的方案。为了让庞统心甘情愿地参与这一谋划,刘备把西征战略交给庞统来制定,并时常劝导他,不能忽视仁义,必须先处理刘璋的问题。庞统的内心挣扎不断,然而,刘备的关怀与言辞最终使得庞统做出了决定。
实际上,刘备早已安排好了一切。益州内有刘备的内应,早已在为刘备进军益州做着准备。不久之后,传出了曹操准备征伐益州的流言,同时伴随着刘备计划趁机占领益州的传闻。刘璋在这些流言的影响下,决定向刘备求援,请求其入益州。但刘璋身边的将领们认为这是刘备的阴谋,于是开始在入川的路上准备伏兵。
第一个流言无疑是刘备故意散布的,但第二个流言的来源却无法追溯。就在此时,刘备原本派往益州的大军突然被调动,庞统接替了指挥。这一改变令人深思,尤其是在刘备把自己最宝贵的战马——的卢马,赠送给庞统作为坐骑时,更加让人起疑。
当大军行至落凤坡时,庞统才开始察觉到不对劲。这一切都显得异常牵强,而庞统在回想之前的种种迹象后,终于意识到刘备可能有意设下陷阱。刘备为何要把的卢马给他?为何临阵换将?蜀中为何有流言称刘备将借机夺取益州?所有的疑点,在他中伏的那一刻,都得到了答案。庞统明白,刘备准备以他的命,来捧起攻打益州的大义,只有他这个军中高官的死亡,才能为刘备的战略提供足够的正当理由。
庞统最终明白,刘备的所有举动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他的关爱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一个毫无功劳的新投之人,怎么可能突然被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临终时的一句话——“今日吾死,此乃天命也”,不单是对自己命运的接受,也是在提醒诸葛亮,跟随刘备永远不会有好结果。刘备的心性决定了他不可能统一天下。
最终,诸葛亮理解了这一点,因此在蜀汉建立后,始终隐于幕后,再也没有出谋划策。然而,刘备临终托孤之时,真挚的言辞却让诸葛亮重新出山。尽管诸葛亮清楚,蜀汉的现状让统一天下几乎无望,但他依然决定,为了报答先帝的恩情,尽管明知不可为,依然选择付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