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征战四方,未得印度的背后
提到成吉思汗,大家往往会联想到“千古一帝”这一评价。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便有“千古一帝,成吉思汗”的称赞,尽管后文带有一些半贬的语气,但足见主席对成吉思汗的高度评价。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既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大蒙古国,并自封为“天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打仗,直到去世为止。其领导下的中国,版图空前广阔,达到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壮丽景象,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一个朝代。那么,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与中国的关系何在?
在临终之际,成吉思汗立下遗诏,指示其子联合南宋,灭金国。其子遵照执行,成功消灭金国,而三十余年后,元太祖建立了元朝,并追尊成吉思汗为“太祖”,还追谥他为“武圣皇帝”,庙号“太祖”。因此,虽然成吉思汗并非汉族人,他依然是中国元朝的开国皇帝。
成吉思汗的一生,横扫欧亚,征服的土地横跨两大洲,建立了历史上最大横跨欧亚的帝国。西至黑海海滨,东至几乎所有东亚领土,所到之处无不让敌人闻风丧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有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与印度的第一次接触。成吉思汗在西征时,率领二十万大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的国王,最后追至印度。当时,成吉思汗决定带领两万蒙古骑兵深入印度,并沿途占领了一些小城。然而,几个月的追击后,始终没有找到敌军的踪迹。
此时,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发现了潜在的问题,比如士兵水土不服、粮草不足等,于是提议退兵。可是,意气风发的成吉思汗怎么可能轻易同意退兵呢?他不仅决定继续追击,还心生将印度征服的念头。《元史·耶律楚材》记载,在军队行进至印度河时,河水蒸汽腾腾,士兵们渴极了纷纷下马饮水,但水温过高无法饮用,士兵们纷纷抱怨,这使得他们产生了退意。
然而,正当局势愈发紧张时,一头巨大无比的野兽出现在河岸边,口中竟然吐出人言:“汝主早还。”此时,耶律楚材看到了这个天赐的机会,再次劝说成吉思汗退兵,称这头巨兽是上天派来的警示。于是,成吉思汗顺应天命,决定退兵,结束了与印度的第一次接触。
在如今看来,所谓的“巨兽”很可能就是印度的象兵。印度自古以来便以训练大象为特色,尤其是在战争中使用。若从这个角度推测,成吉思汗为何因一头大象而决定退兵,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即便这头大象“口吐人言”,成吉思汗也不至于因这一奇事就放弃征战,毕竟他已经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继续向印度推进应该更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或许更深层的原因是成吉思汗在与印度的首次接触中遭遇了挫折。
笔者推测,成吉思汗之所以退兵,可能是因为他在战斗中意识到印度难以征服。为了维护自己一生无败绩的神话,史书上普遍采用了“巨兽口吐人言,为顺应天命,始退兵”的记录。实际上,成吉思汗带领的二十万兵力,骑兵众多且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而印度军队的规模和兵力虽然不确定,但可以推测,印度当时的象兵数量应当不多。
从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骑兵一路征战到印度河流域来看,印度尚未为成吉思汗设置强大的抵抗,直到他接近印度核心地带,印度才出动象兵进行反击。于是,成吉思汗与印度的交战,应该是一场骑兵对象兵的较量。最终,由于象兵数量有限,战斗的结果应是双方两败俱伤,蒙古骑兵未能彻底击败印度象兵。考虑到成吉思汗的战略意图,他必须为灭金而保留兵力,因此选择了退兵。
耶律楚材为了掩盖蒙古军的败绩,也许为了保持成吉思汗的神话,将这次战斗的细节抹去,留下“巨兽口吐人言”的美好传说。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推测。根据一些史学家的分析,成吉思汗在印度并不缺乏粮草,因为蒙古铁骑可以通过猎取野生动物来补充粮食。而实际问题可能是由于印度的炎热气候对骑兵产生了严重影响。蒙古处于高原地区,气候干冷,士兵们对印度的酷热环境不适应,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因此,成吉思汗决定退兵,至死未曾再提征印度的计划。
综上所述,成吉思汗虽然征战四方,但与印度的接触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止步,历史的背后也许隐藏着许多我们无法知晓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