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准备攻打东吴,孙权在濡须坞亲自带领军队迎战。此时,曹操的军队人数远远超过吴军,形势对吴国极为不利。然而,孙权却坐在一只小船上,毫不急躁地驶向曹军的大营,环绕了一圈后平静地回头,并对曹操大声喊道:“丞相,且回吧!”看着那个在万军之中依旧从容自若的年轻人,曹操不禁感慨万千,发出了一句跨越千年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表面上似乎是在批评自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年纪已经不小,而孙权的父亲孙坚与曹操的年龄相仿,所以这更多的是一种长辈看到青年才俊时的由衷感叹。这种感慨并非曹操独有,历史上还有不少人物在看到同样令人钦佩的青年将领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叹息。
例如,元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陈友谅便曾在1363年发出过类似的感叹。当时是元朝至正二十三年,虽然元朝的政权已开始动摇,但仍有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三股势力在争夺天下的控制权。朱元璋率先击败了陈友谅,而张士诚则固守着自己的领地,并未参与这场战斗。
陈友谅出生于贫苦的渔民家庭,和朱元璋的贫农背景相似。长大后,陈友谅做起了私盐生意,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随着起义的爆发,陈友谅依然保持着商人的风范,成为所有起义军中最富有的一方。尽管在1362年的龙湾伏击战中,陈友谅遭受了重创,但凭借着充足的财富,他在1363年迅速恢复了自己的实力。
然而,陈友谅的复兴并不仅仅是恢复旧有的力量,他准备了几百艘巨大的战船,并携带着重型攻城器械,誓言要攻破朱元璋的首都应天(即南京),以报之前的屈辱。但在向应天发起进攻之前,陈友谅必须先攻占洪都(现南昌),因为洪都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陈友谅的精锐部队就可以直取南京。
守卫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然而在陈友谅大军到来之前,朱文正一直沉溺于酒色之中,这让许多士兵对他心生不满。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在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和数百艘战船抵达洪都城下时,朱文正突然改变了态度。他迅速组织了一个简短而有力的动员会,细致地部署了兵力,让所有将士都看到了他的决心与领导力。在朱文正的英勇指挥下,他成功地带领四万守军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对抗,历时近三个月之久。最终,朱文正在这场艰难的防守战中成功守住了洪都。
当陈友谅听说朱元璋的大军已经来援时,无奈地下令撤退。撤退之际,他遥望着远处坚不可摧的洪都城楼,长叹一声:“我若有子如此,何愁大业不成哉!”意思是,如果他有像朱文正这样的将才,他一定能够统一天下。的确,朱文正在这场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个难得的英才。
陈友谅最终在随后的鄱阳湖决战中惨败,战死沙场。而朱文正则因功劳突出,然而因朱元璋未给予他应有的奖励而心生不满,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并纵容部下对百姓的压迫。最终,朱元璋将其囚禁,不久后朱文正因抑郁而死。三年后,朱元璋成功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帝国。
陈友谅感叹若有朱文正,必能一统江山,而朱元璋则通过囚禁此人也完成了自己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