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后,面对此人的刁难,为何隐忍三年之久?有何隐情?
文│小先生
朱元璋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一个贫苦的乞丐到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传奇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奋斗。无数的磨难与苦楚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使他最终从一个普通百姓崭露头角,创造了汉人最后一个大统一封建王朝的辉煌。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之后,朱元璋却曾长时间忍受过一位权臣的百般刁难,这位权臣是谁?又为何朱元璋会默默忍耐整整三年呢?今天,笔者将揭开其中的隐情。
翻开中国历史五千年,任何一个开国皇帝的权威都不容挑战与亵渎,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从草根崛起、经历血雨腥风的猛人。朱元璋一生杀伐果断,无论是他统一天下的艰苦历程,还是建立明朝后的严酷治国手段,都让人感到胆寒。传闻中,朱元璋只要怒目而视,便能让对方心生惧意,甚至自愿结束生命。然而,偏偏有一个人不但毫不畏惧朱元璋,甚至对他百般刁难,且这一刁难持续了整整三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忍气吞声,默默忍受呢?
这位权臣便是胡惟庸,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朱元璋尚在安徽一隅割据、并未统一天下时,胡惟庸就已经慕名投奔而来。不同于朱元璋的军事才能,胡惟庸并不擅长骑马作战,他是一位深受朱元璋器重的文人。胡惟庸不仅才智过人,且饱读诗书,投身于朱元璋的麾下之后,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未立刻赋予他过多的职权,最初他只是充当了帅府的一个杂务角色。
胡惟庸虽然胸怀壮志,但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相反,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每一项工作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经常向朱元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正是由于这一点,胡惟庸一步步从跑腿差事做起,逐渐升迁为知县、太常少卿,最终跃升为丞相。在封建时代,丞相的权力几乎与皇帝相当,甚至在某些事项上,皇帝也需要听从丞相的意见和指挥。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的铁血皇帝。经过数十年的刀光剑影,他才成功建立起明朝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怎能轻易将如此巨大的权力交给他人?然而,在古代的封建体制中,皇帝的权威有时也不得不受到制度的制约与影响,朱元璋因此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做出妥协。胡惟庸的权力到达巅峰,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胡惟庸开始变得专横跋扈。他要求所有的奏折都必须经过他的手,凡是有利于他的内容,他会第一时间上报给朱元璋;而那些对他不利的奏折,他不仅不会呈报,甚至会追查上奏的官员,最后将其杀掉。胡惟庸不仅如此,他还公然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短短时间内,他便在朝廷上培养起了一大批忠实的党羽。
起初,胡惟庸还有所忌惮朱元璋的威严,但随着一次次的较量中,他屡屡获胜,渐渐放松了警惕,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的奢华生活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在衣食住行上超越朱元璋,连出行的规格都开始高于皇帝。这种傲慢与蛮横让许多忠臣和士人无法忍受,他们冒死上书劝谏朱元璋,但胡惟庸凭借手中的权力,往往能将这些上书置之不理,甚至展开报复。
朱元璋忍受胡惟庸的三年,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计划,并非无的放矢。在胡惟庸的权力愈发膨胀、并开始越来越肆意妄为的时候,终于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因做作业不慎骑马撞死,胡惟庸大怒,竟当场将马夫处死。这个事件让朱元璋再也忍无可忍,他决定采取行动。这一次,朱元璋不再容忍胡惟庸的猖狂,毫不客气地要求“杀人者抵命”。胡惟庸原以为,这如同往常一般,可以轻易度过,但事实证明,他的幸运已到尽头。
当胡惟庸为保自身地位联络党羽、密谋造反时,朱元璋已暗中开始部署。他依靠手下的密探,在一夜之间将胡惟庸的所有势力彻底铲除。于是,历史上震惊所有人的“胡惟庸案”就这样爆发了,前后共计有三万多人被处决,胡惟庸自身也被杀害。为彻底削弱丞相的权力,朱元璋还废除了长达千年之久的丞相职务,进一步加强了皇帝个人的权力。
此事件发生后,朝廷上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朱元璋对胡惟庸的忍耐,实际上是为了最终废除丞相一职,彻底削弱任何可能挑战皇权的力量。而胡惟庸,这个曾经一度自认为可以左右国家大政的权臣,直到死后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朱元璋手中一只任凭摆布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