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历史中,赵构,即宋高宗,的确是个极为复杂的角色,尤其在处理自己家族的事务时,许多看似不解的举动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事实上,金国若将宋徽宗及其弟宋钦宗等亲人释放回来,赵构才得以安享自己的帝位。在历史的真实面前,赵构并非如某些野史中所描绘的那样惧怕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回归,反而,他日思夜盼的正是他们能够返回南宋。
第一个原因:宋徽宗与宋钦宗回归,对赵构的皇位无威胁
赵构在靖康之变后的应天府即位,作为宋朝合法的皇帝,他的身份稳固且符合皇室传承的法统。而且,与那些乱世中草草登基的傀儡帝王不同,赵构的帝位是通过正式的政治手段和战争中艰苦的努力获得的。南宋的文臣武将大多是赵构一手提拔的亲信,支持他的力量深厚。因此,即使宋徽宗和宋钦宗回到南宋,他们也无法威胁到赵构的皇位。
宋徽宗与宋钦宗的皇帝身份,已经随着北宋的灭亡而“过期”,他们的“皇帝名号”无法再为他们争取到实质性的权力。即便如此,一些“专家”拿出明代“夺门之变”来进行类比,但忽略了南宋与明朝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南宋君臣对历史的理解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具有预见性,他们不能预见明朝的崛起。相反,南宋的领导人完全可以从唐朝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像唐太宗时期的太上皇和唐肃宗时期的唐玄宗一样,宋徽宗和宋钦宗若能安享余生,待遇也会相当优厚。
更重要的是,放在当时宋金对峙的背景下,如果宋徽宗与宋钦宗能够归国,这不仅是南宋的外交胜利,更是对赵构皇权的有力支撑。因此,自赵构登基以来,“迎二圣”的口号便一直在南宋朝堂上高呼。宋徽宗去世于金国后,“迎天眷”的呼声逐渐取代了“迎二圣”,而宋钦宗此时已不再具备“圣”号,仅是皇帝的家族成员。
因此,如果有专家提出,宋高宗赵构的支持者会因为呼吁“迎回宋徽宗与宋钦宗”而被赵构迫害,那显然是一种历史误读。事实上,呼吁这两位亲王归国,才是当时的政治正确。
第二个原因:宋钦宗未归是赵构的大威胁
然而,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被囚禁,尤其是宋钦宗长期被金国扣押,对赵构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一点,可以从金国的名将完颜宗弼的遗嘱中窥见一二。完颜宗弼明确表示,如果金国继续与南宋开战而无法取胜,他们不妨扶持宋钦宗作为傀儡,制造南宋的内乱,让宋徽宗和宋钦宗兄弟之间相互争斗,从而削弱南宋的政权。即便宋徽宗去世,宋钦宗未归,赵构依然心头有着沉重的隐忧。
从绍兴七年到绍兴十一年,宋高宗一直坚决要求金国归还宋钦宗。在与金国的议和过程中,赵构屡屡表示,必须把自己的亲弟弟宋钦宗带回。根据《建炎以来系要录》的记载,赵构在与金国谈判时,甚至在议和使臣何铸面前失声痛哭,恳求金国将宋钦宗交还给他。他承诺,如果金国归还宋钦宗,南宋必定感恩戴德,子孙后代将永远铭记这份恩情。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何铸在出使金国时,曾忍辱负重,跪拜金国大臣,尽力游说金国释放宋钦宗。尽管宋徽宗的遗体和韦太后最终被成功带回,但宋钦宗依旧被金国严加看管,无法归国。这一情节,不仅仅是历史的残酷反映,更显示了赵构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采取的极端手段。
关于宋钦宗的命运,有些现代专家在讲座中提到过,他被拒之门外,甚至追着南宋使者的马车奔跑的悲情画面。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到了绍兴十一年,南宋的实力大大增强,金朝的局势则愈加吃力。金兀术曾表示,南宋的军力已如反掌,可随时恢复失地。既然金国无法再与南宋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宋钦宗的价值也渐渐下降,赵构终于放弃了持续要求金国归还宋钦宗的坚持,允许其在金国度过余生。
赵构与金国的和解,意味着岳飞和韩世忠等南宋名将的血战成果,最终被赵构的政治私心所压制。南宋的历史,虽然有着英勇抗争的篇章,却也难掩其中复杂的政治斗争。
结语
这段历史展现了赵构在权力博弈中的深思熟虑与坚韧不拔,也揭示了宋朝在强敌环伺中的艰难抉择。尽管南宋最终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但赵构的决策也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