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传出了一条惊天新闻,揭开了长久困扰国人的一个重大谜团:孙膑究竟是否真实存在?而《孙膑兵法》是否只是对《孙子兵法》的误传与误解呢?
与孙武的空洞理论不同,出土的竹简中,孙膑详细阐述了自己独特的练兵之道。他将徒手搏斗、游泳、骑射、剑术以及角力等多项技艺结合,打造出数以万计的齐国“特种兵”。正如孙膑在其书中所写:
“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
这正是能与吴起麾下魏武卒匹敌的齐国技击。
然而,孙膑一生的命运却充满波折。年轻时,他曾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短短三年便得以大成。21岁时,他前往魏国投效,但却被同门师兄庞涓设计陷害,沦为废人。回到齐国后,孙膑忍辱负重,多年之后,他凭借一场赛马的胜利,获得齐王的青睐。十年内,孙膑屡战屡胜,最终击败了庞涓,彻底摧毁了魏武卒的威风,将齐技击推向了中原的霸主地位。但就在事业的巅峰时,年仅34岁的孙膑却选择了离开齐国,隐匿于山野,消声匿迹。
那么,这位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孙膑,究竟为何选择了离开齐国?为何同门师兄庞涓要将他陷害?孙膑的外表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
被“废人”的孙膑
孙膑,原籍山东乐安,是孙武的直系后裔。18岁时,孙膑离开家乡,拜鬼谷子的弟子王诩为师,学习兵法。王诩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奇才,他深谙乱世之道,将战乱视为一盘棋。在他的门下,孙膑与庞涓并肩学习,二人关系非常和谐。庞涓比孙膑年长,且很快便要下山建功立业,临行时,二人曾互相约定“彼富贵,勿相忘”。
然而,命运无常。庞涓离开后,王诩将自己珍藏的兵法秘籍传授给孙膑,使他迅速成长为兵法大师。短短三年,孙膑的兵法造诣已经远超庞涓。
随着孙膑才华的展现,魏惠文王注意到了他。在魏国,庞涓凭借魏武卒的强大兵力,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周边的小国都对他敬畏三分。可是庞涓内心并不安稳,他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深知孙膑的才能将使自己在未来丧失魏国的军事领导地位。
于是,庞涓暗中诋毁孙膑,谎称他是齐国的间谍,并多次劝谏魏惠文王对其加以处置。考虑到孙膑的家族背景与齐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魏惠文王最终决定对孙膑施以膑刑和黥刑。年仅21岁的孙膑,在未曾大展身手之前,便遭遇了命运的重创——他的膝盖骨被挖去,脸上也被刻上了罪人的标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废人”。
当时的孙膑几乎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痛苦和绝望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幸而,庞涓表面上表现得关心孙膑,极力劝导他,让孙膑暂时放下轻生的念头。然而,庞涓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从孙膑身上获得更多的兵法知识。
尽管孙膑感动于庞涓的关怀,愿意违背王诩的教诲为庞涓编写兵书,但他很快便意识到庞涓的心机。孙膑从蛛丝马迹中看出了庞涓的阴谋,内心的复仇之火再次燃起。
孙膑的复仇与重生
经过长时间的压抑与隐忍,孙膑开始在庞涓府中装疯卖傻,迷惑庞涓。为了让庞涓放松警惕,他故意表现得像一个疯子,甚至与家畜为伴,与动物对话,打消庞涓的防备心。最终,庞涓放松了对孙膑的戒备,允许他自由活动。
孙膑在大街上爬行的模样引来了旁人无情的嘲笑,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在大梁街头,一位齐国使臣偶然听闻了孙膑的遭遇,深感同情,决心前去探望。最终,齐国使臣找到了身处贫民窟的孙膑,惊讶地发现他不仅未丧失兵法才华,反而更加卓越。
借助齐国使臣的帮助,孙膑巧妙地骗过了庞涓与魏国,成功逃回齐国。
孙膑的军事成就与齐国复兴
回到齐国后,孙膑得到齐国田因齐的重用,并开始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田忌发现孙膑的非凡智慧后,立即信任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孙膑通过一场赛马的策略,改变了田忌与齐王田因齐之间的关系,使其在赛场上取得了胜利。
然而,孙膑的军事才能并不仅仅体现在赛马这种小事上。公元前354年,赵国与魏国之间爆发战争,魏国派庞涓领军前往救援。孙膑与田忌策划了“围魏救赵”之计,将庞涓调离赵国,进而削弱了魏国的战力。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展现了孙膑战略布局的高超与灵活。
随着魏武卒的灭亡,孙膑的军事才能逐渐在齐国得到了肯定,但齐国的政治斗争并未结束。最终,孙膑也未能避开王朝权力的争斗,在齐国的内部斗争中,他与田忌一同受到权臣邹忌的迫害,最终选择隐遁山林。
最后的隐退
虽然历史上许多人将孙膑视作悲剧性人物,认为他是一个仁慈且柔弱的军事家,但实际上,孙膑的“狠辣”与军事天赋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古代名将。他精准把握战场形势,巧妙运用兵法,才是真正的战争大师。
在孙膑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波折与艰辛。他的“智勇双全”最终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军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