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21日,来自中国的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决然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十一国宣战。此举无疑被国际社会视为自寻死路,因为当时的清朝国力已经衰弱,远无法与这些列强抗衡。然而,清政府竟然表现出出乎意料的决绝与坚强,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脆弱与列强的强大。
这一激烈举动立即引发了列强的强烈反应。很快,英、美、法、德、意、日、俄、奥八国组成了八国联军,联合对中国展开了侵略战争。当八国联军的铁骑踏入北京时,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南方各省的督抚并未响应清政府的宣战号召,相反,他们选择了所谓的“东南互保”,与列强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静观事态发展。即使北京陷落,慈禧太后狼狈逃亡,这些督抚依旧按兵不动,稳如泰山。
更为让人惊讶的是,战后清政府对这些南方汉人督抚的行为并未表现出丝毫的不满,甚至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相反,清政府还公开表扬这些督抚,称他们守土有功。如此反常的态度,令许多人深感困惑:为何清政府会对这些搞“东南互保”的地方官员如此宽容?
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当时的历史背景。实际上,清政府之所以没有追究这些督抚的责任,非但不是出于无奈,而是由于当时的局势已然无法控制。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威望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南方,汉人督抚的势力几乎已经取代了清朝的实际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迅速崛起,建立了强大的地方势力。尽管清政府曾力图削弱他们的权力,但刺马案的发生标志着清政府对南方的实际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随着淮军和楚军等地方势力的逐渐强大,清朝中央的权力逐步转交给了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集团,以及以左宗棠、刘坤一为代表的南洋集团。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前夕,南方诸省和北方的山东等地早已成为了这些汉人督抚的势力范围。这些督抚虽然在日常事务中矛盾重重,但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上却出奇地一致——他们都认为慈禧太后的宣战行为是盲目且疯狂的,因此选择了团结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南方的主要督抚,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通过盛宣怀的牵线搭桥,达成了一项协议,决定实行“东南互保”,集体选择按兵不动。这一举动无疑进一步打击了清政府的威信,也使得地方督抚变得更加不将清朝政府放在眼里。
而在此时,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北方的控制,慈禧太后仓皇逃到陕西,根本无法有余力去追究地方督抚的责任。实际上,清政府不仅无力惩治这些督抚,反而需要依赖他们与外部列强进行周旋,以便为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复位铺路。因此,清政府不仅没有对这些地方势力进行惩罚,反而给予他们表扬和奖励,试图安抚他们的情绪。
然而,这种过度的“宽容”并没有为清政府带来任何积极的后果,反而让地方督抚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列强的支持作为后盾。清政府意识到自己无力与这些地方势力对抗,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这种态度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位,让地方势力更为嚣张。
最终,虽然清政府勉力延续了统治,但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由于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以及无法有效制约汉人督抚的行为,清政府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尽管清政府曾试图采取各种手段削弱这些地方势力,最终却都未能成功。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趁机篡夺了清朝的政权,实现了自己的雄图。这一切的发生,都源于清政府无法有效掌控局势,以及无法遏制地方力量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