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秦国凭借着一系列雄才大略的君主与智谋超群的将相,逐步崛起并最终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司马错无疑是一位熠熠生辉的关键人物。他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秦国的扩张与强盛立下了不朽功勋,其事迹深刻影响了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
初露锋芒,定策伐蜀
司马错,出身于秦国少梁(今陕西韩城),虽生卒年不详,却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在秦国朝堂崭露头角。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国与蜀国相互攻伐,两国均向秦国求援,为秦国带来了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彼时秦国,东部受合纵联军威胁,后方又有义渠侵扰,腹背受敌的困境亟待突破。朝堂之上,张仪主张先伐韩,认为应“亲魏善楚,下兵三川,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道之业。张仪之策,看似直捣黄龙,直击中原核心,符合秦国一贯东进的战略思维,且韩国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拿下韩国能极大提升秦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力。
然而,司马错却力排众议,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在他看来,攻打韩国将引发诸侯合纵对抗秦国,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而蜀国虽是西僻之国、戎狄之长,但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且讨伐蜀国师出有名,可获“禁暴正乱”之名。司马错深刻洞察到,巴蜀之地地势险要,资源丰富,若为秦国所有,不仅能扩充领土、增强国力,还可占据有利地势,为日后顺江而下攻打楚国创造绝佳条件。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尽显司马错的战略远见,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出兵伐蜀。
同年秋天,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领秦军,从石牛道浩浩荡荡向蜀国进发。这条道路崎岖难行,崇山峻岭间,秦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行军能力,艰难前行。在葭萌(今四川广元),秦军与蜀军展开激战,蜀军虽奋力抵抗,但在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秦军面前,逐渐败下阵来。蜀王兵败后逃至武阴(今四川彭山东),然而仍未能逃脱秦军的追击。同年十月,秦军成功灭亡蜀国,将蜀王贬号为蜀侯,并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后,获得了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以及大量的人口,国力迅速增强,为后续的对外征伐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伐蜀行动,不仅展现了司马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彰显了他对天下局势的精准把握,成为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关键一步。
平乱固蜀,稳定大后方
秦国虽吞并了蜀国,但蜀地局势并不稳定。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相陈庄杀死蜀侯,归降秦国,然而次年(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陈庄又在蜀地勾结当地“旧蜀势力”掀起叛乱,妄图脱离秦国控制。司马错再次临危受命,奉命率军入蜀平叛。他凭借对蜀地地形和民情的熟悉,迅速采取行动,率领秦军如神兵天降,对叛军形成强大威慑。经过一系列战斗,司马错成功诛杀陈庄,平定了此次叛乱,使蜀地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然而,蜀地的动荡并未就此平息。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蜀地郡守、蜀侯公子煇(秦公子,名煇,受封蜀侯,蜀地地方长官)再次在蜀地作乱,反叛秦国。秦国再次任命司马错为帅,率军讨伐叛军。司马错深知此次叛乱的严重性,若不彻底平定,蜀地将永无宁日,秦国的大后方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他率领秦军迅速出击,对叛军展开围剿。在战斗中,司马错指挥若定,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术,将叛军势力逐一消灭。最终,司马错诛杀公子煇以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彻底平定蜀地之乱。经过这两次平叛,司马错在蜀地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秦国对蜀地的统治也得以稳固。蜀地成为秦国坚实的大后方,为秦国后续的军事行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和兵源支持,而这一切,离不开司马错的努力与付出。